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物业失职将联动处置 减塑光盘从源头减量 创造一个“垃圾好好扔”的环境 上海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
第3版:焦点 2023-11-16

上海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

关键词:精准、精细、绿色低碳

大学校区整洁有序的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 杨建正 摄

本报记者 金旻矣

上海正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已4年多,如何更进一步将这件“小事”做好?昨天,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介绍方案情况。

抓住几个关键词

近年来,上海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分类意识深入人心、分类习惯普遍养成,形成了垃圾分类“上海模式”,但在分类实效、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为此,《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相关举措,打造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

《方案》主要突出精准、精细和绿色低碳——

■精准 前端继续提升分类实效,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自觉性;通过开展“四项行动”(即投放点改造提升行动、投放环境治理行动、投放模式优化行动、农村垃圾整治行动),持续优化分类投放环境。中端推进收运作业规范化,优化投放收集模式,深化作业扰民治理。末端加快提升处置能力,持续保持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精细 分类将更精细化,鼓励特色道路、特色街区、高标准保洁区域等设置精细化分类的废物箱;回收服务更精心,加快建设一批可回收物回收高品质服务点,升级改造一批高品质中转站、集散场;监管更高效,通过数字赋能,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全过程闭环管理。

■绿色低碳 深入推进源头减量,推进绿色餐饮,倡导“光盘行动”,减少快递、外卖、电商等行业过度包装,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社会共识。实现深度资源化利用,开展炉渣利用项目建设及湿垃圾沼渣高值低碳利用技术示范,全面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明确目标和任务

《方案》的主要目标包含五项重点指标: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自觉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比例达到98%;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满意度达到96%;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率达到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

同时,《方案》明确了六项任务:强化社会治理,实现分类实效常态化;优化投放环境,推进分类投放便利化;推动低碳转型,实现源头分类减量化;完善设施设备,达到全程分类系统化;健全回收体系,加强生活垃圾利用资源化;加强数字赋能,推进监督管理智能化。

《方案》还明确,要进一步发挥联席会议平台作用,落实各区政府生活垃圾管理主体责任和政府各有关部门职责,制定落实资金扶持政策,推进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

“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持续加强精细化分类、智能化监管、系统化治理、减量化使用、资源化利用,不断推动上海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助力推进‘生态之城’建设。”王为人说。

“三增一减”显实效

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46个重点城市和超特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评估中,上海始终保持全国第一。

其中,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明显。今年1—10月,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63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9391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325吨。对比2019年上半年,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的分出量分别增长1.8倍、14倍和0.7倍,干垃圾清运量减少15%。居住区和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湿垃圾分出量保持在干、湿垃圾总量的35%。

目前,全市已建成焚烧厂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达到3.6万吨/日,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198个、集散场15个。自今年9月起,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达到43%;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全市规划新增7座湿垃圾集中设施,其中6座已开工建设,另外1座正在开展招标准备工作。预计至“十四五”末,全市焚烧和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总能力将达到3.8万吨/日,为本市日均约2.6万吨的干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处置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也为协同处理其他固体废弃物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市民感受度和获得感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上海坚持通过大众媒体等多种渠道面向市民开展垃圾分类评价调查,总体来看,95%以上的市民对垃圾分类给予充分肯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