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永和九年》
女高音安娜·奈瑞贝科
《尼伯龙根的指环》
现代芭蕾精粹《舞夜星辰》 本版图片 记者 王凯 摄
编者按
今天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罗伯特·威尔逊和露辛达·查尔兹共同创作的《相对平静》中闭幕,但是艺术节集聚海内外演出资源、推动剧目和青年的原创力量、赋能上海乃至长三角城市、惠及全国各地观众的“功效”依然绵长。今起推出的“艺术节·回眸”系列,分三篇回顾这美好的一个月。
今天下午,由现代艺术大师罗伯特·威尔逊和露辛达·查尔兹共同创作的《相对平静》在上音歌剧院上演。这出融音乐、视觉、戏剧和舞蹈于一体的“假面舞剧”,为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画上圆满的句号。
重装归来,焕新出发。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犹如一座耀眼的灯塔,再度照亮了这座集聚全球演艺资源的文化码头。在这个金色的秋天,艺术女神搭乘着来自世界各国和大江南北的航船翩然而至,抵达上海以及苏浙皖鲁,在一座座剧院、一个个广场、一条条街巷,引领观众踏上奇妙的艺术旅程。
汇聚世界艺术精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艺术节为上海打造了一张富有吸引力和标识度的文化“金名片”。星光熠熠的海外名家名团,自带绝活的本土艺术家,争相聚集在这座亚洲演艺之都,奔赴一场盛大的精神典仪。
全城文艺还得是魔都啊
《尼伯龙根的指环》《舞夜星辰》《叶甫盖尼·奥涅金》《七段希腊人的舞蹈》《布莱希特的鬼魂》《霞》……艺术节期间,小红书博主“山顶动人”以“特种兵式”观演,欣赏了28场演出,写下了21篇艺术节日记,当他晒出了详尽的日程表后,被网友封为“功勋观演家”。这段时间,像“山顶动人”这样密集观演的观众不在少数,更多的网友感慨,只有在上海才能看到这么多世界一流的演出,太幸福了,“全城文艺,还得是魔都啊”!
大体量、高质量、名团名家云集,是人们对本届艺术节的一致评价。本届艺术节也创下了多个“艺术节之最”:参演节目70多台演出,其中来自海外40多台——数量为历届之最;150多场演出、400多项活动——数量为历届之最;线上线下观众600多万人次——观众人数为历届之最。
古典音乐界的“航母”马林斯基剧院来了,带来的是被誉为“史上最伟大歌剧”的瓦格纳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并且这一版的第三、第四部在艺术节上完成了世界首演,让国际乐坛看到了上海所拥有的顶级歌剧制作能力。全球最古老的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来了,在蒂勒曼的指挥下,在上海献上了乐团475周年庆典同款节目。如果说两大“天团”代表了院团和作品的经典性和世界性,那么,艺术节对于青年新锐和跨界创新的作品同样给予热情的拥抱。创立于2005年的英国1927剧团带来的是话剧《根》,带领观众经历了一场颠覆想象的魔幻之旅。印度舞蹈家阿卡什·奥德拉与中国舞蹈家胡沈员合作的《无径之径》,取材于玄奘之行,结构严谨、意象丰沛。
在这个文化大码头,本土艺术家同样争相捧出拿手好戏,让人目不暇接。北京人艺的《老式喜剧》、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的《屈原》、杨立新自导自演的《钟馗嫁妹》,均一票难求。地方戏曲更是多姿多彩。越剧《苏秦》、晋剧《庄周试妻》、花鼓戏《夫子正传》、曲剧《鲁镇》、玉溪花灯戏《花腰飞虹》,都体现了地方剧种的大情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借助艺术节这个平台,让地方戏曲的优秀剧目来到‘戏剧大码头’,完成上海首演,得到上海观众的认可,也让更多人看到古老剧种的新气象。”
谢谢胖胖鸟选剧太牛了
把全球最优演艺资源链接到上海,并加以完美呈现,考验的是专业眼光和绣花功夫。网友点赞:“谢谢胖胖鸟(艺术节标志),选剧太牛了!”那么,“胖胖鸟”究竟是如何选剧目的?
艺术节中心副总裁杨佳露介绍说,得益于24年的丰富办节经验,中心一直密切关注国际演艺最新信息,打造了一个丰富的数据库。中心编制的《全球演艺动态》跟踪调研全球200多家重点艺术节、演出场馆、院团及视觉艺术方面节展,包括英国爱丁堡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美国林肯中心、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等等。《全球演艺动态》每个季度更新一期,基本上把全球优质演艺资源“一网打尽”。今年1月10日,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向全球发布项目征集公告,4月份起历经三轮遴选与专家评审,最终确定了本届艺术节参演剧(节)目。艺术节节目遴选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吴孝明提出了选择剧(节)目的三个原则:提升眼光,打开格局,拓宽维度。
让顶级院团和艺术家齐聚上海,需要眼光、人脉,更需要能力和决心。安娜·奈瑞贝科是国际乐坛炙手可热的女高音歌唱家,她的演出已经安排到了三四年后。中心节目部几乎天天和她的经纪公司沟通,得知她在今年3月参加了香港艺术节的演出,便派人专程前往香港和她商谈。精诚所至,奈瑞贝科欣然同意调整原本在意大利的歌剧演出时间,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腾出10月初的档期。于是,就有了10月6日她在上海大剧院的独唱音乐会。这次演出成为上海旅游节闭幕演出,这位国际巨星也参与、见证了上海两大文化品牌——艺术节与旅游节的首度携手合作。
“胖胖鸟”既有专业精神,又有高度的职业精神。从9月底以来,艺术节中心和所属的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公司的50名工作人员就没有了休息日,每个人都对接多个项目,服务好几个演出团队,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他们每天一早上班,等到演出结束才顶着星光回家。观众只看到台上一次次流光溢彩,却不知有多少人在幕后夜以继日。
对演艺资源来说,艺术节是平台,终端则是剧场。上海大剧院比艺术节早一年诞生,一直相伴相生,这次承办了15台19场演出。美国芭蕾舞团时隔23年重返上海大剧院,抵达次日,大剧院就组织了一场City Walk,带演员们从外滩源走到城隍庙,并且做了全程直播,演员们边走边看,感受到了上海的活力和魅力,开心地在直播间跟粉丝打招呼,这场直播获得了13万+的浏览量。“一方面,我们把这些院团的影响力更多地呈现给观众,另一方面,希望海外名团不仅仅是来演出,而是和这座城市发生关联,和城里的人进行互动。”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说。
太喜欢上海观众了一定尽快回来
要成就一座文化大码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相当数量的高素质观众。
上海有着一流的观众——这是许多海外院团的共识。艺术节期间,演员谢幕时,不仅可以听到叫“好”,也能听到“Bravo”,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常常让大幕难以合拢,引来乐团一次次返场。很多观众都是伴随着艺术节成长起来的。如今,大批高素质的观众也成就了艺术节。
白领张女士是艺术节的十年铁粉,这次也早早做好了观演计划。在《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幕间休息时还遇到了好几位朋友,一位是从南京来的大学生,还有一位是特地从广州打“飞的”来的。她也是位理性的观众,为了保存体力,达到最好的观剧体验,特意放弃了一部分演出。她说:“这是个节日,我获得了最好的精神享受!”
话剧是语言的艺术,而一些小语种话剧在上海也有超多知音。11月初,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的话剧《静静的顿河》来到艺术节舞台,这部八小时超长巨制在上海文化广场演出三天,十分火爆,在豆瓣上还有一些网友用夹杂着俄文的中文交流着观后感。11月11日,柏林剧团的人偶剧《布莱希特的鬼魂》在Young剧场上演。有时演员刚说完台词,字幕还没更新,剧场里就发出了笑声。
“Bésame mucho,Bésame mucho……”在11月13日晚普拉西多·多明戈音乐会上,82岁“歌剧之王”与女高音詹妮弗·罗利最后一次返场唱起了《深情的吻》,并挥手示意观众与他一起唱。这时,二楼后排观众席里传出了一男一女的合唱,女声特别圆润通透,简直可以和台上的罗利媲美。两人分坐两排,并不相识,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是共同的。散场后得知,年轻姑娘毕业于美国的音乐学院,是专业学习美声的。
艺术节期间,记者记录下了多位院团总监和艺术大师的心声:
美国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苏珊·贾菲:“太喜欢上海观众了,我们一定尽快回来!”
安娜·奈瑞贝科:“明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我还要来参加!”
普拉西多·多明戈:“这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盛会之一。我希望再来中国演出,希望不要再隔22年!”
我们相信,明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一定会更精彩。本报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