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媒体吹风会,介绍了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相关情况。据悉,本届大会于今明两天在上海举行,主办方以及各路专家学者对大会的亮点、特点以及意义进行解读。
向世界发出更大邀请
世界中国学论坛已在上海召开了9届,而今年成为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对此变化,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张西平认为,这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发展,从论坛到大会是全国中国学研究界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向世界学术界发出了一个更大的邀请。
张西平表示,随着中国崛起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国学在世界范围“由冷变热”,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为了把热门的中国学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迫切需要一个世界范围的中国学论坛。而上海社会科学院将近十届论坛的连续开展,已在世界范围内产 日生了良好的影响。
张西平表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从主论坛到地区分论坛,再到中国学贡献奖与青年汉学班的创立,世界中国学研究已在中国形成体系。如今又和北京各大学术机构合作,建立了世界中国学大会,意味着世界中国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希望这一平台能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非常宽松多元的环境里,汇集各国中国学代表人物和研究成果,用中国自己的话语,表达中国发展的最新变化,将中国叙事推向全世界。
为中国学发展贡献智慧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所所长沈桂龙介绍了本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的特色亮点和重要嘉宾。本次大会邀请到了国内外约400位各领域专家,包括来自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近60个国家的知名学者,将围绕大会主题和4个分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
大会将公布2023中国学贡献奖获得者名单,宣布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成立。作为配套,在场外还有一系列围绕中国学成就和实践的相应活动,比如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样本、上海市内各亮点的参访考察等,让国内外学者现场体验中国道路具体实践。
本次大会主论坛和分论坛的发言嘉宾,既有海外资深学者,也有新生代青年专家,包括国内知名学府和顶尖智库的专家。这样的组合有发展、有传承,能从更多元的角度表达观点,呈现嘉宾在研究中国文化、文明方面的成果,产生更多精彩的见解。
沈桂龙表示,本届大会采取论坛与沙龙的形式相结合,有利于专家开展交流,让嘉宾既可以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发表观点,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互相探讨,梳理中国学发展的脉络,理清中国学发展的要务,提出中国学发展的方向,共同为中国学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大会召开在即,多位参会专家学者向记者表达了感想。柬埔寨皇家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索席亚里·托奇对本届大会充满期待。他坚信,中国学这一研究领域将在未来为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他表示:“中国的大学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子,来这些大学学习,全球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创新,这对于和平共处至关重要。”
参加本届论坛,索席亚里·托奇非常关注中国在全球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中国贸易和经济援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学研究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已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显学”。尤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声音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可以预见,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将超越其西方同行。”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认为,世界中国学是一个内涵丰富、启发性强的概念,但目前还未有一个明确的学术性定义与清晰的研究范围。在他看来,世界中国学应是对中国全面的呈现,“讲好中国故事”也是理解世界中国学的一个横截面,“我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来,期待在世界中国学大会上听到各路学者专家,包括外国友人的观点,共同探讨世界中国学研究应当触及的主要方向与内容。”
从事中国学相关教学20年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彭锋表示,近年世界中国学研究,经历了由传统的人文方向向当代社会学方向的转变,聚焦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如今,海内外学者专家对世界中国学兴趣颇浓,正是中国受到全球关注的表现。彭锋认为,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对外开放的重要城市,吸引了众多对中国感兴趣的海外人士扎根,能够为各国专家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曹博文
见习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