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5日 星期日
展讯 沈尹默与海派书坛
第14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3-11-25

沈尹默与海派书坛

楷书节录周必大淳熙元年《致吕伯共书》纸本 约20世纪40年代

行楷节录《世说新语》纸本 约20世纪50年代

楷书五言联 纸本 约20世纪40年代

为叶恭绰绘墨竹 纸本 约20世纪40年代

行书《画跋》一则·郑午昌《山水》笺本1950年

墨竹图 笺本 约20世纪30年代

隶书节临《史晨后碑》纸本 约20世纪40年代

◆唐吟方

今年是沈尹默先生诞辰140周年,沈尹默先生是倡导新文化运动的行动者,也是传统文化艺术的坚定的守正者。重新认识沈尹默的文化坚守和文化选择,对于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我们来说,有着现实的启示意义。 ——编者

1933年沈尹默定居上海,除去抗战避寇离沪赴重庆7年,他有长达30多年时间生活在上海。他的社会活动多以文化界著名人士与书法家的身份出现。书法家是他广为人知的一个文化身份,这个身份又跟上海紧密联系在一起。后来,有关沈尹默与书法,就是围绕海派书坛展开的。

沈尹默是走过“五四”的一代人,曾任《新青年》编委,倡导并实践新诗创作;同时又是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积极响应者,曾出任北大书法研究会导师,身体力行,精研碑帖,熔于一炉,开创了现代帖学书法的一代新风。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巨变过程中的见证者、亲历者,他既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也是优秀传统艺术——书法的捍卫者。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他就和马公愚、邓散木、白蕉合称为“海上四大家”。新中国成立后,沈尹默利用在文化界的影响力,积极倡导推动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在书法创作余暇,他结合自身创作体验,探索书法史中笔法的历史渊源,还写下了大量的通俗性文章,呼吁全社会重视书法。组织艺术团体,借助上海青年宫开办书法班,培养后备力量。从个人对书法的致力到为推动民族文化不遗余力,体现了一位老文化人在历史转折时期的敏感与责任心,心怀经典而又具有深谋远虑的历史眼光。

学林追随者无数

1948年出版的《书法大成》是报人小说家平襟亚,以个人视角汇集出版当时海派书坛名家名作的作品集,显示浓郁的海派趣味,其书法价值观开放与传承并重,反映了20世纪中期海派书坛最有活力最饱满的一面。作者有于右任、王福庵、叶恭绰、沈尹默、马公愚、邓散木、白蕉四十余人。沈尹默为吴湖帆收藏的叶恭绰尺牍集题写的“积玉”,被安放在集子显要的位置。张充和后来回忆跟沈尹默学书的旧事,说常把老师写废的或试墨墨迹珍藏起来,1949年1月,张充和远渡重洋,随身带走这些墨迹。鲁迅与郑振铎编的《北平笺谱》,引首即出于沈尹默之手。沈尹默还常被延请题写书额及书名,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60年代达到极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古典文学精品的书名题签大多为沈字,借助书籍发行,影响一时无两。

当沈尹默的书法风行时,学林追随者无数,顾随、朱家济、蒋维崧、李天马等等,都以写得一手沈字为傲。我的《艺林烟云》收录沈字的一则掌故。新中国成立后,《大公报》编辑部搬至北京。某次沈尹默为该报撰文,稿既刊出,未及时开付稿酬,沈尹默致函询问。社长王芸生手持沈函对大家说:“先别给他开,等他多来几封信再说,此公的字很值钱。”

海上三杰见证友谊

谈到沈尹默,不能不提潘伯鹰和白蕉。三人的辈分不同,但都是对书法有异禀之士。三人在书法上都取法二王,各有成就。1961年4月8日,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假座上海市博物馆举行成立大会,推举沈尹默为主任委员,郭绍虞、王个簃、潘伯鹰为副主任委员,选举丰子恺、王个簃、朱东润、来楚生等15人组成专业委员会,首批会员87人。该会就是在沈尹默、白蕉等书家的不断呼吁经有关领导同意后才得以成立。这是新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成功范例,旨在用书法艺术为建设新上海服务,既团结了海派书家群,也唤起了他们投入上海新文化建设的热情。这个研究会是沈尹默领衔,潘伯鹰、白蕉互相配合共同推动的成果,也是海派阵营里不同年龄段书家友谊的见证。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北京相继成立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书法艺术一度呈现复兴的气象。沈尹默、潘伯鹰、白蕉都是书法实践与理论探求并重的高手。沈尹默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在从事二王的研究,有《王羲之和王献之》《谈谈魏晋以来主要的几位书家》等文发表,白蕉同心相应,表现在书法实践与对帖学理论的张扬,写出《书法十讲》文稿等。潘伯鹰在做书法普及工作的同时,没有忘记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他的《中国书法简论》为“二王书派”立史,含有恢复晋唐传统,在书法源头上正本清源的意思。还有作为20世纪海派阵营里的代表书家,对另一位领袖人物沈尹默倡导二王经典书风的回应。

作为前辈,沈尹默对同为传二王书风的白蕉和潘伯鹰惺惺相惜,赞赏有加。称白(蕉)君自以魏晋为中国书法之最,眼界既高,禀赋亦足以负之,下笔如有神助,恍若右军再生,故能睥睨一切。近之书法名者,鲜能与之并肩,手眼俱不能及。沈尹默评潘伯鹰字“履川作字之遒肆,(潘)伯鹰之娟净,稚鹤之结实,皆我所不及。”

沈尹默并不完全是技术至上。我听说过一则故事:胡问遂带着儿子胡考去看老师沈尹默,跟老师说胡考也喜欢写字。目近于盲的沈尹默招呼胡考过去,摸着他的手,跟胡问遂说:他将来的成就超过你。这是从肌肉敏感度作的预测。类似的说法,陆维钊在他的《中国书法》中也提到过。

书法火种一传再传

以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首批会员的职业为例,海派书坛的艺术版图主要由三个版块合成:高校教师和文化机构的从业者、画家中的善书者与专业书家。这种身份的划分当然是相对的,因为像沈尹默、潘伯鹰这样的专业书家早年都是大学教授,王蘧常虽然在复旦大学任教,但他在书法上下的功夫,专业书家未必过之。画家书法可以说在海派艺坛中具有相当的传统,吴昌硕、蒲华、王一亭、高邕等同时也是出色的书家。这一路书风呈现的新理异趣,别出心裁,是书法史中的别调新腔。丰子恺、唐云、钱瘦铁、刘海粟、朱屺瞻、陆俨少、程十发等承担着为书坛输送新的形式趣味。高校与文化机构的从业者大概可以对应科举时代的翰林一脉,这一群体在书写上精神性的输出大于形式。不过,这些兼长书写的文化人的介入,增重了海派书坛的儒雅气息。这个名单不光显示文化转型期书家构成的新阵容,也坦露海派书坛变化中不变的趣尚,诸如极强的包容性与对文化的向心力。

1961年秋,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与上海青年宫合办的书法学习班,则显示海派精英们对文化继承的某些预判,据参加过学习班的学员回忆,报名者达700余人,远超预期,不得不采取文化与书写考试取士,从中录取400人。20年后,他们中的有些人成为中国书法再次复兴的中坚,证明了前辈们的远见卓识。60年过去了,仍然感怀当年沈尹默们海派书坛精英的文化理想与阔大的胸怀,使得书法火种一传再传。

致敬沈尹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