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评弹《千里江山图》很烧脑 看“文物医生”如何妙手回春
第9版:文体汇 2023-11-25

看“文物医生”如何妙手回春

上海博物馆书画文物修复中的创新之道

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联合打造的“上博讲坛”昨晚迎来本季第三讲——“上博书画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本期邀请两位让古书画神采焕发的“文物医生”——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徐文娟和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沈骅做客,讲述“传统技艺+科技”融合的理念,如何运用到上博书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

上博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之路

中国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一门传统技艺,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其至晚始于魏晋,成熟于唐宋,明清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可以说装裱与修复的历史始终伴随着中国书画史的发展至今。

1958年上海博物馆成立文物修复工场,招募了当时申城最顶尖的高手抢修馆藏珍贵书画。各怀绝招的第一代上博修复师的精湛技艺得以传承,并通过第二、三代的继承、融合与发展,使上博的书画修复技艺享誉海内外,为国内外博物馆修复了大量文物,培养了大批修复人员。2018年,“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入选第六批上海市非遗项目。

谈及入行的初衷,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徐文娟表示:“或许是理工科出身的背景,起初我只是当一项普通的工作在做,但是深入研究后逐渐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传统装裱技艺作为我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缺乏科学记录和总结,致使有些工艺失传;工具材料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没有合适修复材料使得有些文物‘无药可治’。在不断研究工艺和材料中,我加深了对保护文化遗产事业的理解和热爱。能够在发掘、继承、弘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中发挥自己作用,非常自豪。”

以纸和颜料为核心的科学认知

了解书画的层次结构是保护修复工作的第一步,书画分为绘画层、纸绢载体、覆背纸等结构,历经岁月或者保存不佳后,会有病害、发霉、老化、脆裂、脱落等现象。纸是书画文物重要载体和书画修复的基本材料,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纸张在原料、制作工艺上各具特点,其发展历程与书画史、书画装裱技术互相影响、相互交织。

纸在汉代出现,最初并没有用来书写,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取代了简和帛。陆机的《平复帖》是传世最早的墨迹,纸本的主要成分是麻纸,距今有1700多年。到了唐代,造纸的技术已经颇为成熟,通过对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边缘纸纤维的提取和分析,纤维材质为桑皮,表面经过加工。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艺术水平显而易见,与当时的造纸技术的成熟也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到宋代出现了更多品类的纸,其中澄心堂纸,始制于南唐,工艺极其复杂,有“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的美赞,一纸难求。笺纸是宋代制纸的一大特色,印花暗纹让纸张的视觉效果更上一个台阶,间接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礼仪。通过科技手段解读故纸,阐释古人智慧,是传承传统技艺的重要一环。

其次就是中国传统绘画颜料,传统绘画中大量使用植物、矿物颜料,是历代书画保持色彩千年不变的关键。修复材料的选用关乎文物的寿命,必须要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

“传统技艺+科技”融合的修旧如旧

“修旧如旧”是书画文物修复的优先法则,全面了解书画文物材料和现代修复材料的详细信息才能开展有效的保护工作。针对书画文物材质脆弱、不易取样和绘画层薄等特点,需采用多种无损检测手段,结合艺术史、古代造纸工艺等,微观层面上重新还原书画文物材料和工艺原貌。

上博书画文物保护修复始终坚持“传统技艺+科技”的理念。修复前借助科技手段充分了解文物病害种类和机理、纸绢材质和装裱层次结构、颜料分布情况及提取年代久远导致的模糊的隐藏信息,修复过程中科学检测数据和临床修复紧密结合,采用安全可靠的材料,通过古书画装裱修复“洗、揭、补、全”等系列工序,完成书画文物的保护修复。如此“唤醒”文物的方式是上博文物保护的常态。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卷》,破损和颜料剥落十分严重。上博团队通过多项数字技术,进行图像分析以及科学测试手段的引入,赋予修复过程更为客观、准确的评估和操作能力。而后,再对画面缺失部分进行接笔、补色等操作,最大程度地保存画意。除了画面部分,印章也是书画鉴定中十分重要的信息,团队通过对两枚印章通过高光谱的处理,成功提取出印章信息。

2019年4月,上博团队接手巨幅清代王原祁的《杜甫诗意图》的保护修复工作,决定用中国传统的修复技艺,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原先的隔水边框和替换青天头的方法,并且保留原签条和画轴,历时半年完成。谈及保护修复工作最大的感受,沈骅将这种体验形容为和古人在心灵上的对话。

书画文物承载着漫长的历史沉淀,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常受到各种病害侵袭。博物馆展示的文物能够呈现出原始面貌,得益于背后的保护修复技术。上海博物馆的修复师们通过几代实践和经验总结,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塑造了独特的理念和技术体系。

徐文娟说,“文物保护修复涉及到历史、文化、艺术和科技等多学科融合,对我来说学习永远在路上,除了向前辈学习外,博物馆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恢复受损文物的原貌,使艺术品再次绽放光彩,实现文物的持久保存和传承,这就是上博书画保护工作者的追求和使命。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