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世荪
笔者是从建筑设计企业退休的,在老单位里“线脚”曾是非常多见的专业术语,譬如:“建筑檐口线脚”“装饰线脚”“家具线脚”等等,指的是设计构筑边沿的造型;但在上海话里,“线脚”一词却有着另外的、从古代汉语传承下来的含义。
上海话里的“线脚”大多用以表示衣物上针线缝制的痕迹,也就是针脚,譬如说“线脚密实”“线脚整齐”等。清代陈衍《元诗纪事》中有首洞庭刘氏的《寄衣》诗:“剪声自觉和肠断,线脚那能抵泪多”;是把自己思亲的泪水比作衣服上的针迹线痕。元代高安道有段套曲:“线脚儿深深勒,靿子齐上下相趁,革翁口宽脱着容易”;说的是皮匠行针制靴的窍门。从这个含义讲,“线脚”有时也用来比喻缝工的技术、缝制的水平。元代童童学士《新水令·念远》套曲:“绣双飞线脚差,描并宿笔尖怕”;意思是说想念远去的恋人扰乱了自己的心绪,刺绣、描绘都不成样子了。小说《会做女工的男人》:“我还能别出心裁,手工缝出像缝纫机上踏出来的那样的线脚”;这也可看作是指某种特定的水准。
如果缝合衣物的线断了,上海人称之为“脱线脚”;用《上海方言词典》的注释说,就是“衣服的缝或边脱开”。古时候,人们还把这种两相缝合不再、针线痕迹难觅的情况比作分手、悔亲的象征。元代关汉卿《四春园》一折:“这双鞋儿是罢亲的鞋儿,着庆安碴断线脚儿,便罢了这门亲事也”;该剧的另一个本子这样写:“与你十两银子,一双鞋儿踏断了线脚儿,便罢了这亲事”;意思一样。把密密匝匝纳鞋底的线都磨断了,指腹为婚的故事结束了。
除了上述表示针线痕迹之外,“线脚”也曾用来泛指衣物上和针相对应的线。王实甫《西厢记》:“好着我似线脚儿般殷勤不离了针”;清代俞樾《咏物·遗箧》诗:“米欠煤逋贫士籍,针头线脚女儿箱”。其用法和如今普通话所说的“针头线脑”差不多,只不过这种说法上海话里是没有的。在上海话中,“线脚”偶尔还可表示“线头”,特指缝制处被拆开后留存在衣物上的零星短线。网络《知识贝壳》中举了个例子:“衣裳拆脱了,请侬拿线脚拉拉脱”。“脚”字在沪语中有剩余残留物的含义,譬如:茶脚、泔脚、下脚、脚脚头等;“线脚”应该是顺着这个意思来形容线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