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甦萍
四方舞台,人间戏场,日日出新,从艺多年,踏上过的舞台数不胜数。我对舞台最美的记忆是雕梁画栋的民间戏台,那是戏曲传播的发轫与初心。戏台为什么那么高?第一次登上高台演出才明白,那是便于远处观看,利于声音传送。江南的高台不设栏杆,走步时要特别小心,最难忘二十几岁时初登高高的戏台,那份胆战心惊至今还清晰记得。
俗话说,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苏浙沪地区的戏台成百上千,戏曲就是乡里百姓的田野民谣,戏台就是他们的故事讲堂。漫漫历史风尘里,民间戏台的生命力极顽强,这说明剧场文化有着不可替代性,老百姓的生活里,戏台不可或缺。
不久前的金秋十月,长宁沪剧团多点开花,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演出。我带队到江苏昆山演出,又见江南古戏台。昆山的文化管理者别出心裁,把演出活动冠名为“咖啡戏曲文化周”,意欲让传统戏曲走进年轻人群,使茶馆和咖啡厅互为交融。当天,只见围绕戏台的几处走道、曲水桥和飞檐下的回廊,人头攒动。剧团热演日夜两场,观众掌声不断。我坐在古戏台的末排,看一个个演员登场,听每一声丝竹响起,思绪飞向远方。
上海豫园也有座古戏台,是百年历史建筑,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戏台。戏台约七米见方,台柱高达两米,台正面有雕刻的双龙戏珠、舞狮图案,典雅的廊柱上镌刻着俞振飞大师手书的对联。每次去豫园唱戏和游玩,看到戏台都倍感亲切。古色古香的戏台,鸣钟击磬,乐声响起,真正是余音绕梁。台上人衣袂飘飘,唱起传统的沪剧唱段,戏曲观众最入戏,婉转悠扬的唱腔,令他们进入戏曲故事,看戏人眼神时悲时喜,与戏剧人物共情,沉浸于戏里人生。百多年的风雨岁月中,江南戏台是座传递文化的桥梁。
舞台魅力十足。演员有登台表演的冲动,更要有诚恳的舞台态度,面对热爱戏曲的观众,唯有敬重。好演员不斤斤计较舞台条件,唱好戏、演好戏是首位。我曾对团里的青年说,一个演员,如果没有一千次登台唱戏的经历,就不能被称为优秀演员,也不足以谈戏曲人生。一千次登台的意思是:每年唱100至120场,十年不懈怠,唱大戏也唱小戏;具备一定才能和艺术素养,投入全部精力,艺术家都是“戏痴”,对戏曲的热爱没有天花板;要保养好身体,否则唱不动,挑不起优秀演员的担子。
唱戏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有时一天演两场,就是台前幕后十几个小时的劳顿。不管是正规剧院,还是简陋剧场或古戏台,甚至在打谷场、田埂上走步亮嗓,无一不是宝贵的积累。演员只有千百次地登台,才能走向成熟。要想台上不吃力,就要台下拼尽全力。演员的唱演基本功,来自于幕后千百次的训练。结缘舞台,热爱是最大的动力。舞台是掌声响起来的地方,也是洒泪滴血的地方,唯有对舞台的热爱,是战胜挑战和困难的源泉。
戏大于天。要修炼成一名好演员,就要在戏台上摸爬滚打,千锤百炼。看似歌舞升平,云淡风轻,但登台唱戏并不轻松,舞台是严厉的考场。
暮色渐起,思绪回到昆山戏台。演出临近尾声,不远处的楼阁里,有人燃起几炷晚香,冉冉香气透过窗棂飘进了戏台。起身放眼亭台之外,秋之江南宛如一幅浓墨浅彩的水墨画。戏台旁的圆石桌上,咖啡和茶冒着热气,与香雾青烟混在一起,看不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