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韩德
《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苏东坡对弟弟子由的兄弟情义、兄弟之爱,骨肉情深,恰如“斯干”之诗,令人感动。
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1076年中秋,是年苏轼39岁,在密州。他“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比东坡小两岁。
对弟弟苏辙(子由)的文章,东坡有中肯分析,有揄扬称赞。认为弟弟的文章在词理精确方面,或许有不及己处;但是其体气高妙,为自己所不及。子由创作的《超然台赋》,则兼具精确和高妙,“尤为可贵也”。
子由还有一个小名,叫“卯君”,估计是家庭亲人之间的昵称。元祐三年,东坡51岁,在京城任翰林学士,子由在户部任职。十月的某天,东坡办完公事得以早下班,这时天气阴阴似要下雪,东坡朝户部所在的方向看看,心头涌出一首诗来:“急景归来早,穷阴晚不开。倾杯不能饮,留待卯君来。”同时想起,十年前自己在彭城(徐州),子由在外地。一位王姓友人路过彭城,东坡请他带上手书诗笺以代家书给弟弟:“王郎西去路漫漫,野店无人霜月寒。泪尽粉笺书不得,凭君送与卯君看。”东坡感慨,今日情形固然比彭城时为好,但是做官毕竟不自由,不若同归林下,尽可夜雨对床,彻夜长谈,乃为快乐。
宋哲宗绍圣五年(1098),东坡已入晚年,61岁,被远远地贬谪到荒凉的海南岛儋州。这年的九月十五日,久久不得弟弟子由的书信,东坡满心的思念和忧虑,因为此时子由也处于放逐之中。东坡无奈,只能用《周易》来筮吉凶。得到的九二繇辞是:“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六三繇辞是:“家人利女贞。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东坡稍稍心安,叫随身的小儿子苏过记录下来,好好收藏。
东坡兄弟友爱如此,他们的父亲伯父之间,以及长辈们的师生之间,也友爱感人。
东坡的父亲苏洵,号老泉。苏洵有个二哥,叫苏涣。这位苏涣是个才子,其于宋仁宗天圣年间,23岁考中进士。当时的进士考试还没有实行考卷“糊名制”,考官可下考场观看学子当场作文。见苏涣所作之赋,叹其精妙绝伦,说:第一名再无他人可替代了。苏涣恭恭敬敬站起身,自言,年少学浅,有父兄在,决不敢当此选。考官深贤之,赞曰:“君子成人之美。”后遂评为第三。
苏涣的恩师吴职方,是欧阳修挚友。当年苏老泉“家居,人罕知之者”。苏涣请恩师把苏洵的文章带到京师,欧阳修才开始知道并赏识苏洵其人其文。之后,苏洵携二子入京,开始进入北宋文坛。苏轼与吴职方的儿子子上成为好友。苏洵对吴的人格高品,有如此评价:“其胸中泊然无崖岸限隔,又无翘然跃然务出奇怪之操以震撼世俗之志。是诚使刻厉险薄之人见之,将不识其所以与常人异者。然使之退而思其平生大方,则淳淳浑浑不可遽测。此所谓能充其心之所自有,而天下之君子也。”
元丰七年(1084)四月十四日,东坡自黄州调任汝州,过慈湖,子上兄弟来相会,给东坡看欧公赠吴公的笔墨手迹,东坡感动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