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4日 星期六
费尽丹青无计画,唯有情谊两相知 如何写好一篇艺术评论 当新奇感退场,小剧场深处还有什么? 不忘梦归处,年轻人何以亲近“我们的节日” 五月的风  温暖了寒冬的夜
第12/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3-12-24

五月的风 温暖了寒冬的夜

——评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首轮首演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 陈志音

众所周知,1935年5月,在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了。它最先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一首军歌、一首战歌。许多热血青年从中受到鼓舞获取力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围绕我们的国歌,很多影视剧文艺作品早已深入人心。近期,上海歌剧院新创大型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大剧院首轮三场公演,在寒潮突袭的冬夜掀起热潮,人们心中被点燃的激情随之而不断升腾、升腾!

一部文艺作品,究竟是写别人从未写过的题材容易,还是写别人曾已写过的题材容易?可以肯定难度各异。继音乐剧《国之当歌》和歌剧《田汉》之后,上海歌剧院第三次聚焦同类题材创作。前两部作品将聂耳和田汉分别置于全剧的轴心,这部《义勇军进行曲》则可谓全新视角、自行其道、另辟蹊径。

编剧将聂耳、田汉身边同国歌的孕育、催生密切相关的人物如临危受命自觉“接力”田汉、最终完成《风云儿女》电影文学剧本的夏衍及左翼文化志士司徒慧敏、许幸之、王人美等推上歌剧舞台,着意塑造风云时代风云人物的集体群像,一支“文化义勇军”释放和爆发出来的力量与能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从开始相对简练散点式的“白描”,通过一幕“左联街头慰问”“聂耳入党宣誓”“三友唱片问世”,二幕“晓月的故事”“一部电影的命名”“一首主题歌的诞生”,艺术再现《义勇军进行曲》从萌芽阶段到一锤定音的历程。全剧两幕六场+序幕和尾声,笔触由点牵线、点线及面,最终聚拢交织集中于核心人物田汉和聂耳的创作。剧作家理念明确文采斐然,清晰流畅的脉络,情理合度的逻辑,目的就是讲好“国歌的故事”。

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对于已有《红船》《侨批》《呦呦鹿鸣》《尘埃落定》等成功之作经验丰富的孟卫东,同样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艰难的挑战。国歌,所有人最熟悉的旋律,歌剧必不可少的音乐要素。从序曲第一个乐句开始,我们听到了Sol-Do这样大调属音上行、大跳至主音的音程走向,这种“起跳式”动态性的典型关系。但,仅仅两个音的动机即变化展开。作曲家并未引用国歌更多素材,而是采用连续的二度级进音程,形成一种很节制又隐忍的层层递进的趋势。

第一幕需要交代的人物和事件相对密集。这部群像剧的群戏分量较重,六位主要角色都有核心唱段,这在一般歌剧作品中并不多见。真实人物王人美、虚构人物晓月,两位女高音的歌段,基本都在第二幕得以展现。实际上,编剧和作曲为王人美提供的表演空间比较有限,聂耳原作《铁蹄下的歌女》放在这部歌剧里,重新焕发一种别样神采的魅力。感觉女高音在声音造型上,可以更加强化一些戏剧性与角色感。

如若没有电影《风云儿女》,何以孕育催生《义勇军进行曲》?歌剧以“虚实相生”的手法,艺术地还原了国歌创作的重要历程。廖向红导演团队在舞台上模拟布置出老艺华、老电通片场。虽然可用素材繁多,但却只精选出两段“戏中戏”即两部电影的摄制实况,一是田汉自编自导影片《民族生存》,一是许幸之导演的影片《风云儿女》。天幕上的影像和舞台中的表演,同步互动交集感应,好比是特写镜头与全景画面,和谐统一相辅相成,视觉效果相当神奇而美观。最能给人带来审美体验的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过程的舞台呈现,聂耳在亭子间里用小提琴构思试音,田汉在铁窗下诵读“军歌”的文辞。接下来场景变换,漂泊异乡的作曲家在寓所奋笔谱写,身陷囹圄的剧作家在牢房感怀遥思,舞台的空间分割,非常合乎歌剧本体的戏剧逻辑,两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由此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优秀的二度创作者是这部新创歌剧首演成功的有力保证。无论是男中音歌唱家孙砾领衔的田汉,还是青年男高音李新宇担纲的聂耳,在舞台上塑造的角色高度符合我们对历史人物的想象与期待。宋倩饰演的王人美,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夏衍、司徒慧敏和许幸之、司徒妈妈等演员表现不俗可圈可点。而青年女高音肖昕怡饰演的流亡学生晓月,仅有一个唱段,但也给观众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全剧合唱篇幅多分量重,《五月的风》优美而抒情,《长城万里长》崇高又神圣,艺术质量非常接近理想。

愿歌剧《义勇军进行曲》能够在舞台上常演常新,走进更多观众的内心世界,张扬民族精神鼓舞民众意志,打造成一部立得住传得开、名副其实的艺术经典。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