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退役后担任海港U队助理教练 图IC
中国男足开启亚洲杯征程前,刚刚退役的前国脚于海收到一份特别礼物——一件特别的国家队纪念球衣。拿到纪念球衣后,于海在社交平台晒出照片并写道:“我收到了自己的国家队退役球衣。在国家队效力的日子是我球员生涯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感谢中国足球队还记得我这位退役老兵。在这里,预祝国家队在亚洲杯赛上取得满意的成绩!中国队好运。”结束球员生涯后,于海继承了不少沪上足坛前辈的传统——踢而优则教,他将在海港U21队助理教练的岗位上,迎来全新的挑战。
球员退役后转型教练,算得上职业生涯发展的“定式”,但成功的球员,并不一定适合教练岗位。身披球衣时能在三条线上担任“指挥官”的球员,转型成功的概率可能更高一些。
在上海足坛,曾担任国家队队长,统领后防线的徐根宝,拿起教鞭后成为甲A联赛的冠军教练;申花曾经的后防中坚成耀东、毛毅军,中场大脑朱炯,锋线箭头李晓、谢晖等三条线上的核心球员,也都在教练岗位上干出过一番名堂,虽然其中一些教练的成绩难免有所起伏,也遭到过球迷的口诛笔伐,但至少他们已经在教练的岗位上进入角色,摸到了门道,球员时代积累起来的领导力和气质,成了他们“领先半步”的重要优势。从这一点上分析,球员时代能胜任多个位置,还担任过队长,在更衣室和场内都有一定领导力和威望的于海,或许能成为教练界的“潜力股”。
“当球员时,我只要完成好每天的训练,管理好自己就行,考虑的是一个点;当了教练之后,要处理好和队员的关系,更要从全局的角度来想问题,考虑的是一个面。”申花前队长刘军在谈及球员和教练的区别时,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每位球员的性格不同,教练需要当好‘聆听者’,不能急于求成。”这一点,也是不少球员时代的名将未能成功转型的原因之一。
以新身份开启职业生涯新篇章的于海,未来将要面对的是一群比自己小20岁,思维和处事方式都可能与众不同的00后,如何处理好与麾下球员的关系,避免更衣室不和,同时用耐心去聆听他们的诉求并给出建议,都是这名前国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祝福于海在新的岗位上,脚踏实地不断前进,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报记者 陆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