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1月15日起火车票改签规则优化 沪语何时繁花开? “最年轻代表”阮章肖像入展 黄河路现在到底有多火? 今开售春运首日火车票
第8版:综合新闻 2024-01-12

沪语何时繁花开?

曹刚

最近上海朋友若有聚会,多半会聊起《繁花》,尤其是扎劲的沪语版。刮喇松脆的上海话,亲切悦耳,活灵活现。扎台型(出风头)、额骨头高(运气好)、脱底棺材(败家子)等俚语,有普通话难以精准表达的意蕴。谈笑间脱口而出,钻进心坎里,令人莞尔。

商家也趁热打铁——“繁花套餐”迅速售罄;至真园酒家原型一座难求;排骨年糕、干炒牛河、“霸王别姬”备受追捧。这类“起蓬头”(造声势),未必长久,但上海话掀起的热潮,希望不要退去。

承载共同记忆、表达身份认同、传递文化信息……每一种方言,都有它不可替代的力量,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恰如“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上海话本就是兼容并蓄的代表,从中能找到不少宁波话、苏州话、苏北话甚至英语单词的踪影。《繁花》剧中也汇聚了各地新上海人,自然而然地说着他们理解和加工的上海话。

但身边的00后和10后,方言流利者凤毛麟角,哪怕是半生不熟的“洋泾浜”,也不多。怎样让年轻人开口,愿讲、会讲、喜欢讲上海话?

自上世纪90年代的《股疯》《孽债》后,过了近20年,我们才等到新的爆款沪语影视剧。一部《繁花》,不够。期待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精品,展现方言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Z世代,让他们觉得,讲上海话其实很潮。有时,老生常谈般呼吁“保护方言迫在眉睫”,不如一部热播剧的感召力强。

期待更多中小学开设方言兴趣课堂,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从小珍视乡音,记住乡愁;期待开发出更多方言版应用软件或社交媒体,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方言;期待在公共空间听到更多方言信息播报,从地铁公交到绿地公园,处处余音袅袅;期待线上线下有更多人投身方言保护与传承,得到的尊重和荣誉越来越多……

繁花终会落尽,期待沪语长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