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坐公交去漠河 为中晚期肺癌患者开辟逃生通道 专家:年轻时不妨多存点骨量
第5版:上海新闻 2024-01-18
骨折后才发现自己骨质疏松?关注这种病绝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的事

专家:年轻时不妨多存点骨量

洪维(右)在为患者诊疗

冬季是骨头“最脆弱”的季节,特别是老年人易摔倒和骨折,而很多老人骨折后才发现患有骨质疏松症。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质疏松科洪维主任医师说,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疼痛、驼背、身高“缩水”和骨折是其主要表现。“尽管是常见病,但患者了解得不全面。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它不仅是中老年人的事,各年龄阶段都应注重预防。”

问:骨质疏松就是缺钙吗?

答:不是。

“我牙齿松动,小腿抽筋,腰背有时候也痛。女儿在电视上看到过你做节目,就帮我挂了你的号。”65岁的王阿姨对洪维说。

但王阿姨不理解,骨质疏松不就是缺钙吗?自己买点钙片吃吃就好了,为啥还要上医院呢?对此,洪医生说,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但骨质疏松不仅是缺钙那么简单。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复杂。打个比方,女性绝经后的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骨流失增多,如同水池在不停漏水,如不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把这个漏洞“堵住”,补进去的钙也不能留在骨骼的“仓库”里。因此如果怀疑骨质疏松,还是要明确诊断,并找出病因。

在洪维看来,骨质疏松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有人甚至一点感觉也没有,有些人会像王阿姨那样有点牙齿松动,下肢抽筋,身高变矮等,后期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骨痛、驼背、脊柱和胸廓畸形。

在洪维的门诊中,不少患者都是因为骨折后在骨科拍片子做手术,才被告知“你有严重的骨质疏松,不及时治疗会反复骨折”;还有患者因骨痛,经社区医生初筛后发现是骨质疏松;也有人因其他疾病或者药物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例如糖尿病、风湿病、肿瘤、肾病,都可能与骨质疏松相伴。

问:年纪大一定会骨质疏松吗?

答:不一定。

在洪维的门诊,骨质疏松患者90%都是老年人。人的一生中,骨量在35岁达到峰值,到40岁左右就开始逐渐下降,尤其女性到了更年期,会经历骨质快速流失的阶段。在她看来,年纪大了是否会骨质疏松取决于年轻时的峰值骨量够不够,以及后续的“补给”有没有跟上。洪维说,人在青年时峰值骨量越高,到老年时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越推迟,症状与程度也越轻。“骨质疏松是一个征象,背后有很多原因。”洪维表示,现在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骨质疏松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像是乳腺癌患者本身由于化疗放疗就会导致对骨骼的损伤,加上内分泌治疗抑制了卵巢的功能和雌激素受体,会导致骨痛、骨流失甚至骨折。

“我遇到过乳腺癌患者30多岁骨痛到每天无法入睡,有40多岁已经多次骨折,肿瘤患者骨健康管理涉及交叉学科,是盲点也是难点,因此做好这部分人群的骨健康管理,要在两个学科都下功夫,在我专注于这类人群的6-7年时间里,已经累积了一套评估到治疗的方法。”洪维说。

问:骨质疏松可以预防吗?

答:可以。

“存骨量要从年轻时候开始,就好像存钱,年轻时候要存得多;第二,把握好关键时期的预防,比如更年期防止骨流失。”洪维表示,关注骨质疏松绝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的事,各个年龄阶段都应注重。预防骨质疏松有“三驾马车”,分别是饮食、补钙和运动。饮食习惯与钙的吸收密切相关,选择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对预防骨质疏松有益。要尽可能通过饮食摄入充足的钙,对于某些特殊原因导致膳食无法满足钙需求的情况,通常还需额外服用钙片。

“坚持运动也能预防骨质疏松。”洪维表示,体育锻炼对于防止骨质疏松具有积极作用,负重运动可让身体获得及保持最大的骨强度。但是已确诊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不建议剧烈冲击运动,推荐在阳光下进行有氧运动,快步走、大步走。抗阻运动是提高骨密度的有效运动,如使用弹力带、小哑铃等器械。柔韧性训练有助于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身体灵活性,包括瑜伽、拉伸运动、太极拳等。

问:骨质疏松要长期治疗吗?

答:要。

骨质疏松会导致骨折风险增高,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骨折风险。首先是基础治疗,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是骨骼健康的基石。对于已经是骨质疏松或者发生骨折的患者,光补钙不够,还要改善骨骼代谢的平衡,需要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来干预。”

“骨质疏松是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要每年复查一次,进行骨密度、血液、尿液及相关影像学检查。”洪维说,门诊经常有患者觉得骨质疏松药吃了,不痛了就不用吃了;还有些患者认为打三年针就好了。实际上,骨质疏松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治疗和定期随访。而骨松治疗的误区有很多,老年人相信“骨质疏松症患者要多喝骨汤”是最常见的误区,实际上骨头汤里的钙不到同体积牛奶的五十分之一。

合理的运动对治疗骨质疏松很重要。洪维告诉记者,华东医院联合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编排了一套在家里就可以做居家锻炼操,利用一把尺子,一把椅子,一面墙,每天半个小时就可以帮助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在家里就可以做到有效运动,增加肌力,预防跌倒。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