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影响着我国约700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疾病不仅损害患者的皮肤健康,还可能伴有共病,如冠心病,以及引起其他并发症,如关节炎。若能及早、合理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一般不危及生命。小分子靶向药物是近年来银屑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它们通过精确靶向特定的分子路径,调控炎症反应和细胞增生,是银屑病口服治疗领域一大进步。近日,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副院长史玉玲教授针对银屑病诊治现状及小分子靶向药物应用优势,与广大患者分享了最新动态和临床应用效果。
问:什么是银屑病?有哪些病程阶段?
答: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疾病,按病情分为轻中重度。
史玉玲教授指出,银屑病无传染性,典型表现是皮肤红斑和覆盖银白色鳞屑的斑块。银屑病无法根治,由多种治疗方法来缓解症状和控制进展。银屑病的病因不明,可能由遗传、环境、自身免疫等综合因素引起。
银屑病的病情评估应以专业医生的判断为主。但有些判断病情的方法比较简单,特别适合患者自测,比如以手掌面积大小来计算皮损面积,方便患者大致评判病情变化和严重程度。轻度银屑病一般是指皮损面积3个手掌大小以下,也就是皮损占总体表面积不超过3%。大于等于3个手掌且小于等于10个手掌是中度,大于10个手掌是重度。当然,整体病情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评估。
问:不同程度的银屑病在治疗方法上有哪些差别?
答:局部外用药膏是治疗轻度银屑病最常用的方法。中重度银屑病的治疗通常需要更加综合和强化的方法,以有效控制症状并减轻炎症。
史玉玲教授介绍,外用药膏包括皮质类固醇药膏、卡尔西泊三醇、他克莫司、水杨酸软膏等。光疗法,特别是窄波紫外线B(NBUVB)照射,对轻型银屑病也有一定疗效。改善生活方式对于控制银屑病的症状也非常有效,患者要做到“四位一体”,也就是肌肤保湿尤其皮损部位的保湿、戒烟酒、作息规律不熬夜、保持心情愉悦。轻度银屑病患者如能按医嘱规范治疗再配合健康的行为习惯,可使病情稳定,有效避免向中重度进展。
除了外用药膏和光疗法仍适用且有效以外,系统治疗更适宜中重度银屑病患者控制疾病进展。系统治疗意味着使用口服药物或注射药物,而不仅仅限于皮肤表面。药物方面,既往以传统免疫抑制剂为主,但是因为这类药物对免疫系统是无选择性地抑制,副作用较大,疗效也不满意。生物制剂的诞生和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了福音,这类大分子靶向药物通过特定靶向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炎症因子来治疗银屑病,例如抗TNF-α抑制剂、IL-17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等。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又进一步丰富了银屑病靶向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问: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是如何达到治疗目标的?
答: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针对发病机制的核心,丰富了精准靶向疗法的选择。
史玉玲教授介绍,小分子靶向药物的特点是能被人体胃肠道吸收,能口服,可进入细胞内进行调控,安全性好。近期,新型银屑病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氘可来昔替尼正式在国内投入临床应用。氘可来昔替尼是全球首个TYK2(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是实现“精准治疗”的又一药物手段。TYK2负责介导IL-23/12和1型干扰素这些参与银屑病发病机制的关键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处于核心位置。
打个比方,可以把TYK2想象成一个开关:开关打开,信号畅通,IL-12就可以在下游形成TNF-α,IL-23在下游形成IL-17;如果把TYK2抑制住,那就像关上开关,没信号了,下游的这些炎症因子就无法生成。因为它针对的是IL-23/Th17轴,因此治疗思路与二代生物制剂(IL类生物制剂)一脉相承。皮肤病医院参与开展的亚洲人群Ⅲ期临床研究证实,氘可来昔替尼在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中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且对于难治部位(头皮)疗效突出:16周时,68.8%患者达到PASI 75(病情缓解75%),38.2%达到PASI 90(皮损几乎清除);62.9%中重度头皮银屑病患者达到ss-PGA 0/1(头皮皮损清除或几乎清除)。
问: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适用于哪些患者?
答:医生制定药物方案时一般从患者的个体情况、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对药物的适用程度等进行综合判断加以选用,满足患者个体化治疗需求。
史玉玲教授表示,用药时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还要注重用法个体化,有些患者不愿意或不适合注射,有些患者储存携带条件不允许等,都可考虑口服靶向药物。
问:针对伴有共病的重度银屑病患者,会采取哪些治疗对策?
答:患者需要综合性的治疗方案,涵盖银屑病的治疗和共病的管理。MDT(多学科协作)承担了全面管理患者疾病的重任。
史玉玲教授强调,共病的预防和长期的管理非常重要。银屑病共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如银屑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比例可能有将近30%,常表现为肥胖,是很重要的共病。MDT已经在银屑病治疗领域开展起来,包括皮肤科、影像科、超声科等,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也会有胸外科、风湿科、心血管科的会诊,共同解决患者的疑难病症。银屑病患者应与医疗团队合作,遵循治疗计划,定期随访,以确保疾病得到有效管理,以免发生共病后带来的治疗困境,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魏立 图 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