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来临,旅行模式打开。以哈尔滨为首的北方城市持续迎接“泼天的富贵”,初次体验冰雪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不过,近期陆续有雪道伤亡案例冲上热搜,也使人陷入纠结:冰雪运动,我能行吗?雪道尽头真的是骨科甚至ICU吗?针对大家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专家和沪上冰雪爱好者,总结了受伤后的处置方法和安全防护建议。
雪具不同伤处不同
33岁的朱小姐(化名)是一名上海白领,月初在瑞士滑雪时不慎摔伤。“玩的是单板,摔下去的时候感觉脚背一扭,一阵剧痛,脚就不能动了。”朱小姐表示,受伤后,雪场马上把她送往当地医院拍片检查,医生诊断后为她固定了受伤的脚踝。
“医生说我可以回国治疗,我就赶回来了。”来到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足踝外科一体化诊疗门诊,朱小姐被诊断为距骨外侧突骨折,也被称为“滑雪板者骨折”。完善各类检查后,足踝外科团队为她做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朱小姐的脚踝上新打了一块钢板和4枚钢钉,6周后方可负重。
六院足踝外科主任施忠民介绍,根据雪具不同,滑雪一般分为双板和单板。两者的滑行技术和对支撑的要求不一样,造成运动损伤的部位及出伤率也不同。双板出伤率最高的是膝关节,单板出伤率较高的是踝关节和手腕,其他部位如尾骨等也较容易受伤。“当然,最严重的还是头部和躯干内脏受到剧烈撞击而造成的死亡。”
事故大致分为三类
27岁中国游客在日本滑雪摔倒后被雪掩埋窒息身亡、23岁大学生在日本长野县滑雪时头部受撞击去世、国内知名双板滑雪教练周雅萍在可可托海滑雪场因避让雪友失控滑至道外死亡……偶发的悲剧提醒大家,享受速度与激情的同时,千万要注意安全。
滑雪真的非常危险吗?“与其说危险,不如说这是一项‘有门槛’的运动,需要量力而行。”37岁的陈臻是一名滑雪爱好者,也是一名认证教练。他告诉记者,滑雪场上的事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雪道上存在安全隐患,如有障碍物或防护网缺失;二是在雪道上发生碰撞,类似于马路上的交通事故;三是上了与能力不匹配的高级道,失控导致受伤。
雪场虽宽阔,但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哪些行为是危险的?陈臻说,首先,很多新手并没有掌握基础的滑雪技能就上雪道,不会刹车、不会拐弯、不会避让;第二,新手滑累了直接停在雪道中间休息或拍照,这种行为类似于在高速公路中间停车;第三,有的博主为了拍出好看的视频,会偷偷脱下头盔,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第四,也是很多人忽略的,越到雪道末端人越多,有的新手滑到末端以为结束了,就停下来脱雪板,后方避让不及发生碰撞。
正确处置利于康复
一旦发生急性损伤,如何正确处置是决定日后康复效果的关键。施忠民告诉记者,急性损伤通用“POLICE”原则,即Protection(保护)、Optimal Loading(合适的负荷)、Ice(冰敷)、Compression(加压)、Elevation(抬高)。
“受伤后要尽快保护固定受伤部位,及时冷敷也可以减少出血、缓解疼痛,但同时也要避免皮肤冻伤。加压一般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实施,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尽可能使受伤部位放置于高于心脏水平的地方。”施忠民说,门诊经常遇到错误处置伤处的患者,导致症状加重或久久不愈。比如,一受伤就着急脱掉雪靴,或转动或者按摩脚踝,会造成对脚踝的二次伤害;还有些人随身携带“红花油”一类的活血药物,扭伤后涂抹。实际上,在损伤的急性期(24小时内),如果使用红花油涂抹揉搓,将加重损伤部位的血液渗出,加重肿胀。 本报记者 左妍
相关链接
都说“雪道尽头是骨科”,每年,因滑雪摔伤的网友都会通过社交平台组建滑雪养伤群,被网友戏称“主线滑雪,副线康复”。其实,如果做好安全防护,很多意外是可以避免的:
■ 佩戴安全护具
准备好合身的雪具、护具。滑雪时要佩戴好头盔、护臀、护膝、护肘、护腕等。
■ 最好请个教练
新手最好在学习初期请教练,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普及基础的滑雪常识。滑雪摔倒在所难免,但是正确摔倒同样需要方法和技巧。
■ 观察周围环境
在滑行前要多观察,不要影响他人滑行,不要在雪道上停留。后方要避让前方的滑雪者,尽量避免“追尾”。
■ 上合适的雪道
从“魔毯区”到“缆车区”不能急于求成。新手不要被人忽悠,错误估判自己的滑雪实力,盲目上高级道,更不要跟着短视频去一些没有开放的雪道。
■ 学习安全知识
做好热身活动。受伤后应尽快拨打救援电话,等待专业团队的救援,谨防二次伤害。如与其他雪友发生碰撞,应及时记录下对方的联系方式,便于后续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