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多功能园区非机动车出口存隐患 新房“百病缠身”业主有家难回
第7版:帮侬忙 2024-02-02
精装修房交付时质量问题有80多个,开发商整改“涂涂红药水”敷衍了事

新房“百病缠身”业主有家难回

套内次卫门框被全部拆除 王军 摄

嘉盈峰小区 受访者供图

半年来反复翻修,室内仍是施工状态 王军 摄

踢脚线已霉烂 受访者供图

半年来反复翻修,室内仍是施工状态 王军 摄

浦东新区张家浜路27号嘉盈峰小区的业主肖先生向“新民帮侬忙”求助,他花费上千万元购买的新房在交房后,半年里三面墙五次发霉,一面墙渗漏污水,而在整改过程中,开发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仅对墙面简单修复,却对墙面含水率高,可能存在渗漏点等原因只字不提,甚至还以“天气潮湿”“腻子未干”等所谓的理由搪塞敷衍。“新民帮侬忙”记者经调查发现,小区里还有多套房屋都出现了相同的状况。“直到现在,阿拉都没法正常入住,真是花了大钱买苦头吃啊!”

墙面含水率高

墙纸起鼓脱胶

肖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2022年6月20日购置了嘉盈峰小区的房产。该楼盘由嘉华集团旗下上海嘉爵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于2023年7月26日交房。他的这套房子每平方米售价是12.7万元,物业管理费为每月每平方米21.5元。“一分价钱一分货。”但肖先生万万没想到,自己所认为的品质和物业服务应是“百里挑一”的新房,竟然是“百病缠身”。“交房时验房师发现的质量问题有80多个,其中最厉害的就是部分墙面含水率过高、墙纸起鼓脱胶等。”

肖先生讲,自家的客厅里2面墙3次发霉,次卫过道上的1面墙2次发霉,主卫污水管道渗漏还直接导致污水从瓷砖墙中溢出,弄得满屋臭气熏天。“我患有严重的哮喘病,由于墙壁发霉、室内空气污浊,病情一直出现反复。没办法,我只好在外面租房子住,到现在还是有家不能回。每月不光要还贷款还要付租金,实在是扛不住了。”话至此处,肖先生是长吁短叹。

而让肖先生更加心力交瘁的是,开发商只是将相关墙面的发霉表层铲除,再使用“堵漏王”等注浆修复。“这样的做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漏水发霉一次维修一次,再漏水发霉一次再维修一次,没完没了的返工把房子搞得一塌糊涂。”据肖先生所述,2023年11月次卫过道墙面再次发霉,检测设备显示墙面含水率达25%,而客厅墙面底部的踢脚线位置含水率更是达到32.4%。而开发商给予的解释却是:上海天气潮湿,墙面腻子没有干透。但肖先生认为,开发商是在有意回避墙纸墙面发霉的真正原因。“小区里有不少业主都反映过这样的问题!”

墙面返潮发霉

踢脚线烂成渣

记者走进肖先生买下的102室,只见屋内家具、墙面已全部被覆盖上了塑料保护膜,整个房屋仍处于维修施工状态。客厅返潮发霉的两面墙分别位于东面和南面,东墙已被深度凿去表层。套内次卫的门框被全部拆除,门槛石处已露出蓝色防水层,先前多次测得含水率较高的墙体就在门框附近踢脚线处,其表层也已被凿开。

客厅东墙被深度凿开的面积足有3平方米,再往里凿就是墙体结构,背面是吊挂着采暖热水炉的外墙外立面和厨房间水槽。在阳光照射下,水汽从被凿开的墙面上升腾而起,记者触摸墙面,手上明显传来了湿漉漉的感觉。

记者又来到隔壁103室燕女士家,客厅、主卧内与次卫、主卫共用的两面墙的表层被大面积凿开。早前的照片视频显示:施工人员撬开踢脚线,撕开墙纸,“光鲜”的精装房露出了大片大片的发黑霉斑,而且木制踢脚线已经霉烂成木屑木渣,一碰就碎。一谈及现状,燕女士的声音都有些颤抖:“由于两面墙都紧挨着卫生间,如果一时找不到渗漏点,要想从根子上真正解决问题,就只有重新做防水。而开发商对于我们的合理诉求是置若罔闻,到现在没有拿出彻底整改的方案来!”

记者在小区里遇见了多位正在跑上跑下的维修工人,经询问了解到,与肖先生同幢住宅楼的18楼房屋墙面也有发霉渗水,3楼、10楼存在类似情况,而另一楼栋的1楼和6楼有多套新房也“同病相怜”。有维修工人称,已经铲了数十户人家的墙面。

整改敷衍了事

承诺专业鉴定

肖先生表示,开发商的整改完全是“涂涂红药水”的敷衍了事,一次次的交涉维权已让他“极度崩溃”。就以肖先生家而言:去年8月17日,开发商找来施工队铲除了客厅墙面的发霉层,并填塞堵漏材料,但12月16日墙面就“旧病复发”;去年9月14日,次卫所在的过道墙面发霉,修缮后墙面墙纸11月29日又是“满脸花”。反复维修不仅没有消除业主们的“心头之患”,反而又造成了诸多“次生灾害”。“房子里霉菌飞舞、粉尘飞扬,根本就没法住人。”

肖先生等多位业主坚持要求开发商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鉴定,查找墙面发霉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同时对因质量问题和反复维修而导致“有家难回”的业主给予房屋租金等相应补偿。而对于这些诉求,开发商嘉华集团旗下上海嘉爵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的回复一直“含糊不清”,还要求业主们共同承担第三方检测的费用。

记者与小区物业公司取得联系,工作人员反馈,此事要由开发商回复。记者又致电开发商,对方回称将有专门人员联系媒体,但截至发稿,仍无任何回应。

而就在记者现场采访的第二天,肖先生与其他业主收到了开发商的再次发函,其中提出:愿意承担第三方专业鉴定机构的相关费用,但要求业主必须认可依据第三方相关鉴定结论而制定的维修方案。业主们希望开发商这一次能真正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和行动,让他们的新房“能够住人”。对此,“新民帮侬忙”将继续关注。 本报记者 王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