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斌给孩子们上绘画课
走进闵行区北徐支路的一幢农民别墅,这里就是飞叶艺术特殊教育中心。底楼的“雏鹰班”教室里,不少孩子正围在志愿者老师身边。天、地、人……简简单单的字,对他们来说,依旧是卡片上陌生的符号,虽然读过就忘,但他们读得认真。而在隔壁的“雄鹰班”,几名小男生正在思索4+2等于几的问题,回答正确得一朵花。步入另一间“神鹰班”,一名男孩正在白板面前计算几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陪在一旁的校长沈海斌讲,正常孩子一做就会的题目,这些特殊的孩子要做几十甚至上百遍才能掌握。也因此,他要一遍遍地教孩子“生活应用”题,终至他们能够独立解题,报考职业技术艺术学校。
沈海斌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早先在学校带教美术高考生,后来就开设了这所“特殊学校”。从此,一批又一批“星星的孩子”(患有自闭症等)的特殊孩子找到了陪伴、友谊与温暖,也找到了另一个家。16年风雨走来,孩子们逐渐长大,沈海斌也从“哥哥”成了“爸爸”。沈海斌告诉记者,绘画是和孩子们对话的很好的方式。学校自建美术馆,里面陈列的都是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全身心地教孩子,每天忙孩子的事,沈海斌辛苦并快乐着。
心语
一年多前,我们给这群“星星的孩子”找到了这处原北徐村村委会的所在地。
现在,这里除了各功能性教室和展室之外,户外活动空间也十分充足。一个班各个年龄层的孩子都有,按照自身学习程度划分,而非年龄。主要教授绘画,还有“生活课”,把数学、英语、语文等拆分成生活化的内容。此外,也穿插折纸、泥塑、音乐等课程。从早上八点多,到晚上五点多甚至八九点,学校承担的不仅有教学、授艺,更有时时刻刻的看护和陪伴。
学校真正放假,大概是在立春前后。很多孩子不愿离开“老师”和“学校”。看到微信群里家长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不舍,让我感动。“不要放假呀,娃每天快乐的源泉要消失了。”“就要放假了吗?玥玥会絮絮叨叨她的干爹干妈、各位老师以及可爱的同学们的。”“感觉一个学期太短啦。”“这就放假了吗?我会把聊天记录都留存下来的。”
孩子们在教室学习,在学校成长,把这里当成了家。而我,自然而然,是老师也是爸爸。有的孩子遇到接送不方便,我就把他带回家。我家儿子经常不能睡自己的小床,但从没怨言。孩子们的信任,对我也是鼓励。
绘画,是多彩的语言,是心灵的倾诉。与“星星的孩子”接触,要学会寻找对话的通道。“艺术疗法”可以通过绘画或材料,进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呈现个体的能力、人格、兴趣、关注和冲突。比如手眼不协调的孩子,多画长短高矮等位置和空间图像;多动儿童,我们在绘画中植入情节感和趣味性,通过角色表演和故事讲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针对逻辑能力较弱的孩子,我们侧重教授的顺序。特殊教育侧重点不在于上课,而在于通过艺术等各种手段读懂孩子,让孩子喜欢你。
我曾遇到一个孩子,他会跳到所有桌子、椅子上面且一刻不停,扔东西,后来通过种种尝试终于让他坐下来画画,但他始终只会画一种小羊,再通过启发和训练,渐渐由一生二,会画羊爸爸、羊妈妈了,现在说到什么都能画了。
学校教孩子画画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用艺术帮助特殊儿童认识自我。做老师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看到孩子经过艺术训练后,开始与周围的人交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把学到的艺术能力变为生存能力。让我感到欣喜的是,不少孩子从一开始由家长护送到校,到现在已能从松江区、青浦区自己坐车来到这里。
这个春节我的档期已排得满满:时常要去孩子们的家里转转,是牵挂更是想“听听”他们用绘画吐露的心声,为新学期备下更适合孩子们的课程;走亲访友时,孩子的画是我最好的“伴手礼”,我要让更多人来关心帮助我的孩子们。
新愿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回归主流群体。所以,教画不是简单的教画,更是一种生活技能的传授。我常常给孩子们讲:不比智力比努力,不看起点看进步。
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更多孩子掌握生活技能,考入职业技术艺术学院;更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为特殊儿童搭建更大更多的展示舞台,用绘画打开心灵,让他们的人生能同样出彩。
本报记者 陈浩 采访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