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琪瑞
母亲爱种树,每年春天,她都要在房前院后、田畦地边栽上几棵小树苗。少时,她带着我们去种树,常从树的生长习性、植树谚语中,品味出生活的甘苦,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初春,母亲开始念叨:“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带上树苗和家什,咱们到东湖种树去!”我们边做活,边听母亲讲:松软的沙土地、肥水充足的地块,适合栽种杨树柳树;山岗地、黏土层,要栽植松柏、榆杏之类耐瘠薄的树木。栽种时,我们发现,越是土质松软、肥沃的地块,母亲却挖得越深;山坡上的硬土黏土,反而挖得不是那么深。
我有些不明白,她笑眯眯地说:“沙土地松软,肥水也足,杨树柳树容易成活,栽浅了,它们贪图安逸,树根往周边扎,不往深里扎,经不起风雨折腾,很容易倒伏。栽得深一点,逼着它把根扎深扎稳。山坡上的松树、杏树、李树,不能栽得太深,太深就会把它们闷死,只要固定好支架,能扛得住风吹雨打就成,这些树成活之后,就会使劲儿往下扎根,有的都能钻进石头缝里……”母亲还说:“老话说得好,‘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栽树也跟做人一样,不管环境安逸还是艰难,都要把自己的根基扎稳扎牢。”
多年后,母亲栽种的小树已然枝繁叶茂。放了寒假,她带着我们给这些树剪枝,咔嚓咔嚓一阵子,短枝粗杈纷纷断落。我们于心不忍,母亲笑笑说:“小树不剪不成材。咱们种树不是留着好看的,是让它长大长直,当大梁、做板材的,由着它疯长能成吗?果树更要经常修剪,结出的果子才又大又好!”
而今,母亲八十多岁了,依然爱种树,我们带着孩子回家帮她种树。母亲偏爱栽种那些生长缓慢、不易成材的树,像榆树、洋槐,美其名曰“菜树”。这些树种都是乡人淘汰的,母亲却情有独钟,说:“人要知道感恩,不光要感谢帮扶过你的人,也要感谢这些成不了大材的杂树,早年青黄不接时,树上的嫩芽嫩叶、花穗儿救过全家人的命呐!咱们种几棵,看着它们慢慢长大,再采两把嫩芽嫩叶,摘半篮花串串、榆钱儿,吃一吃庄户饭,才能品出现在日子的甜!”她对孙辈们说:“人和小树苗一样,不一定非得长得多么高大挺拔、成大树当大材,但一定要有用,不当大用当小用也可以……”
母亲用这些浅显直白的种树经验,说出精辟而深奥的道理,让我们受益终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