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5日 星期六
过生日的时候 高山流水 人生汉子 如梦如幻的仙境 缤纷消散
第13版:夜光杯 2024-03-12

缤纷消散

肖振华

午饭后打开朋友圈,跳出一条消息:“我昨日离开了这个世界,走得匆忙,来不及道别……”是老胡的女儿用她爸的微信发的,前两天还热切联系着的老友,就这样被急症突然地、轻易地掠走了生命,令人唏嘘不已。人生的各年龄段,我们容易听到的信息很不一样。而立之年,是谁谁生了一对“龙凤胎”,谁谁竟然和校花终成眷属;年逾不惑,是某某看望养老院母亲,聚会不来了,某某老爸股骨颈骨折,陪床大半年……如今人近古稀,微信群里时不时传来亲朋好友、同学同事谢世的音信,人固有一死,但引发哀痛之情久久萦绕于怀。

生命有短长,人类有着强烈的原始求生欲,《诗经》说,“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祝寿词了。秦朝平均寿命20岁,到2020年我国平均寿命75.4岁,据说在一个人不生病、不发生意外等条件下,寿命至少可以达到110岁到190岁。谷歌首席工程师认为,生物技术的发展能构建组织和器官,同时纳米机器人可在血管中杀死病原体、驱除杂质,从而帮助人类真正实现“长生不老”。然而,生命永生也削弱了生命的意义,失去对生命的珍视和重视。生死平常事。李白说,“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活着是人世间的过客,死去就像回家一样,笃信道教的“诗仙”觉得无所谓生和死,死是生的另一种形式。陶渊明甚至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去者身躯回归大地,化为青山的一部分。或许有人认为,这只是文学家的豁达而已。但古人确实有存不忘亡、直面死亡的气度,比如他们对自己的棺材也毫不忌讳,有些地方流行生前备好寿衣寿材,老人家要试穿试躺一次的习俗,对“慎终”“送死”极为重视。我国古时帝王即位后,也会预造棺椁,棺椁不是仅放在皇宫里,出巡时也随着车队,以车载之,跟着皇帝走,这个制度到唐明皇时才废弃不用。

弗洛伊德曾提出“死亡否定”概念,他认为人们是以遗忘的形式对死亡进行否定,因恐惧而否认死亡是每个人的本能。鲁迅在《立论》中讲过一个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其中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得到大家一顿合力痛打。李敖更是语出惊人,“生日送空白死亡证明书一纸,结婚送空白离婚证明书两张,能这样送礼的,才真够朋友。”讽刺、调侃之外,惊世骇俗,让人陷入一种浓烈的负面情绪。但如果是斯多葛主义的拥戴者,这样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得到有效的控制。斯多葛主义者主张事先设想亲人死亡,一旦哪天他们离世,这种打击带来的痛苦将会有所减弱。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已预知过死亡的到来,而且如果我们认真作了设想,就会更好地珍惜当下与所爱的人相处的时光。

我的一位小学同窗,多年前患了不治之症,医生说这种病5年生存率仅有2%,但她扶病跨进了第6个年头。她曾是我们班级的中队长,心直口快,性格爽朗,即便多次手术、多次化疗,病榻上躺了一段时间,她又重新站起来,在微信里召唤我们聚会,唱歌,去农家乐。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避谈论生死。她告诉我们,该做的都做完了,比如给孩子买的保险什么时候缴费了,银行的定期存款什么时候到期了,她都做了筹划安排。股市好的时候,她还会看看行情,投点资金,有了四五百元的盈利就抛出,她笑道,这样化疗的钱也赚回来了。

魏晋阮籍的《咏怀》诗曰:“死生自然理,消散何缤纷”。世间万物有起有灭,有生有死,无法摆脱消亡的命运,人生也是这样。敬畏生命,执着尘寰,悲欣交集,去去就来,生命的消散,何尝不也是一种落英之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