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1日 星期日
豆腐姑娘年糕郎 师生不了情 石旋·天线·光灵 绿草如茵 崖门烽火焕木棉 半旧
第15版:夜光杯 2024-04-02

崖门烽火焕木棉

黃峪

2024年3月23日,农历二月十四,相传是百花生日,当天有幸跟随香港古琴学会一行在岭南派发源地新会,也就是古代冈州观摩首届岭南琴派音乐会。一路上两边木棉盛开,红花灿烂,但精通书画的西关大少古琴学会会长梁基永博士却告诉我们,他多年来心心念念无法忘怀的,是新会崖门古炮台的两株木棉。

此次岭南派大师谢导秀先生门下弟子从日本、广州、东莞、香港等地前来,云集位处新会老城区中心的七木琴社,以琴寄意,古冈遗音,乐韵悠扬,同念先师。谢先生门下大弟子高欲生女士回忆当年随师探访冈州古迹,声情并茂,并以一曲岭南琴派名曲《碧涧流泉》作为压场演出。次日,新会七木琴社社长、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俊堂先生带领我们参观崖门炮台、南宋末代皇帝赵昺之母杨太后的行宫及纪念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的三忠祠等宋元古迹,果然有缘一睹两株木棉古木风采。

《广东近代要塞》一书中这样介绍崖门古炮台:崖门,居潭江、西江支流出海处,是珠江水流入大海的八大出海口之一。东岸崖山,西岸汤屏山,两山夹江对峙如门,故称崖门。在崖门两岸对峙横亘大海中间有一巨石,犹如一道天然“门槛”。每年二三月的“崖门春潮奇观”被誉为新会古八景之一。据新会县志记载,“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已置卫戍于崖门”。宋朝末代皇帝就在这一带与元军决战,最后战败灭亡。

清代诗人陈恭尹造访此地后,撰诗《崖门谒三忠祠》,描写出海口咸淡水交界黄绿两色海水似乎分出上下的景观: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雄伟苍凉,深赭斑驳的石墙铜门之外,如今海水仍分两色,近滩涂处红树林茂盛丛生,海面飞渡一座双塔单索面混凝土斜拉桥,连接崖门镇及古井镇。极目远眺市区高楼与工业产区,已不复当年古战场二十三日数十万舰队厮杀景象,只余下一派春和日丽安乐祥和。但炮台之内的两株参天木棉,却仍如两支巨大火炬,在此守护纪念宋元海战、鸦片战争、农民起义乃至抗日游击的阵亡将士英魂。

木棉学名Bombax ceiba,又名攀枝花、红棉树、英雄树、斑芝、斑枝及琼枝,据闻原产地为印度、马来群岛和菲律宾群岛。南越国国王赵佗因满树红花似烽光而将此花命名为烽火。此树还有名字“古贝”,源自梵语“Karpassa”的音译;“吉贝”,也许源自南洋当地语言“Ceiba”的音译。岭南各地多栽木棉,广州市也将其选为市花。其花色泽鲜艳,红橙粉黄皆有,而以深红者更为常见。崖门两株木棉,其一花色深红如血,花瓣厚润,另一花色稍浅,橙红活泼,花形较小。树干粗壮,需三人环抱,茎干棕黑斑驳,历经沧桑,其上却有细小藤叶攀附,苍棕翠绿相映成趣,庄重古朴之上加了几分活泼生气。其枝干形态健美苍劲,似乎以碧空白云为纸张,抒胸臆,秉正气,怀古意,展宏图。两株木棉年龄一百二十岁左右,发芽破土之时,应该是20世纪初年,当时中国正落入列强之手,救国运动,方兴未艾。而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新会茶坑村的梁启超已随老师康有为进京参加科考,参与“公车上书”,开展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百年风雨,救国新民,筚路蓝缕,以开山林。今日此地游人如织,拾花拍照,其乐融融,而木棉树伟岸矗立,仍在与天地海潮合奏,谱写一曲强国安民的英雄赞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