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海上文人陆澹安
第14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4-06-01

海上文人陆澹安

周瘦鹃、郑逸梅、陶冷月七十寿宴合影(1964年)

陆澹安手书墨迹“无营斯澹 能忍自安”

陆澹安书周采泉集句

陆澹安弹词手稿

陆澹安书明代范汭诗句(扇面)

《水浒传研究》手稿

邢建榕

5月29日,“澹远乐安——纪念陆澹安诞辰130周年文献展”在朱屺瞻艺术馆举行。同期,《海上文人陆澹安》一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生活在上海,这座中国最早受中西文化浸润的现代都市,陆澹安可以说是20世纪第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陆澹安的一生,经历了数次剧烈的社会动荡转型,他的治学与修为处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因时制宜又固本守真的珍贵品质,也有着那个时代海派文人的多元化特征。今日,我们对于陆澹安的重新发掘和梳理,更重要的是通过他重新发现上海、发现海派文化的嬗变,发现中国的现代性进程。 ——编者

二十二岁加入南社

陆澹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农历六月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咸瓜街寓所。原名衍文,字剑寒,号澹盦,后改澹庵,再改澹安,因陆氏家族世居苏州洞庭山莫厘峰下,有明志堂,故取诸葛武侯“非淡泊无以明志”之意。曾用笔名何心、江东陆郎、陆郎、罗奋、绿芳红蕤楼主、红情绿意楼主等。

陆澹安肄业于民立中学,自幼卓有才情,作文深得老师赏识,曾和同学周瘦鹃、顾德明分列三甲。1915年陆澹安考入江南学院法科,他后来写作“李飞侦探案”侦探小说系列,与其就读的法律专业有很大关系,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他也是近代唯一真正读过大学法科的侦探小说家。当年有一篇弹词开篇,专门弹唱鸳鸯蝴蝶派各家特长,“陆澹安、程小青,侦探小说颇有名”。

在陆澹安青少年求学时期,恰逢辛亥鼎革,晚清转为民国共和制,其时科举已废,但影响尚存,他自幼年始即受私塾训练,具有扎实国学功底,又不乏新式思潮,也接受过科学教育,因此在他身上,传统文化与新潮思想兼而有之。他就读的民立中学,即为一所开放性学校,中西兼顾,除一些传统课程如历史、国文、经学、论说外,英文、几何、算学、物理都是必修课,中西文化兼收并蓄,对其后来从事的文化活动颇有影响。

陆澹安教、编、导、研、写俱能,兴趣爱好广泛,小说新剧、诗词歌赋、书法篆刻、文虎征射,似乎无所不通,而且成果斐然。除在教育界执教多年外,同时兼任多家书局、报刊和通讯社编辑记者,还和友人一起创办了中华电影公司、中华电影学校和新华电影公司等。1915年,他22岁时便加入了著名的南社。

如鱼得水由来有自

在上海这座新文化和商业都市,陆澹安触类旁通,以通俗文学创作维持生计。

一则上海居,大不易,正如他自称的“年来困衣食,至以说部自活”;二则上海承袭开埠以来经济文化之发达,市民休闲娱乐之所需,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范畴之内,各路人马各擅胜场,市民百姓各取所需。现实主义新文学与民国都市言情、黑幕、侦探小说桥归桥、路归路,后者从发行量上来讲,甚至凌驾于前者之上,反映了上海都市文化中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一面。三则陆澹安具有那个年代民国文人特有的才情和欢娱,更兼有乐天下人之志。他从事影戏、弹词、小说等创作,不仅出于市场的流行,也与其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有关。

十里洋场的上海,灯红酒绿,莺歌燕舞,造就发达的近代上海新兴文化市场,如游乐场、影戏、无线电等多种娱乐形式流行,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日趋多样化。陆澹安喜欢观看美国警匪悬疑电影,便将观影体验译写为“影戏小说”,在报纸上连载或出版;作为一位资深评弹爱好者,又对现代城市气质有着相当把握,由他改写的《啼笑因缘》《秋海棠》弹词,首次以现代小说题材作为改编对象,在市民群体中引起巨大反响,风行一时。

这些现象,足以反映上海都市文化生态的开放包容性,也可以看出像陆澹安这样的文人,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在当年的上海如鱼得水,所谓海纳百川、大气谦和,其实由来有自。

朋友汇集海上文人

陆澹安涉猎广泛,举凡小说、影戏、戏曲、弹词、传奇以及先秦诸子、金石碑版都有所研究。本书“交谊”中,选入了和陆澹安书信往来的三十人,不仅有通俗文学圈的好友,还有学术圈的同道,如朱大可、陈汝衡、聂绀驽、何满子、赵景深等人,显见陆澹安交游之广阔,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界均有很大影响。

前不久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了“慕琴生涯:丁悚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文献艺术展”,内容丰富,有不少难得一见的当年美术界人士活动照片,颇能想见当年的文坛风骚。陆澹安与丁悚同为民国海上文化圈闻人,在本书中也收录有他们的来往信札,比起以漫画家出名的丁悚偏视觉艺术,陆澹安则以通俗文学创作而享誉沪上。

陆澹安的朋友圈大多脱胎于旧式文人,他们有深厚的国学和文学底蕴,浑身上下都带着传统文人的特点,但颇能适应中西文化融合的上海城市生活,从事新式文人如教师、记者、编辑、律师、医生等职业,为谋生计,也为适应市民文化生活之所需,热衷于通俗文学创作,而且成果斐然。

苏锡常扬人文底蕴深厚、生活相对富足,陆澹安和许多文人大多来自这一地区。江南文化流淌于骨子里的基因,养成相似的名士习气、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这是他们能够诗酒唱和、鸿雁往还的基础。因此,他们具有共同或相似的交往圈、话语权和交流话题,即使没有亲缘关系,在当年的上海,乡缘和地缘也是他们维系关系、拓展人脉的纽带,形成了一个自然而然、自得其乐的文化生态圈。陆澹安与他的朋友们活跃的社会文化活动,可视作研究当年海派文化的重要楔子。

呈现近代文化标本

新中国成立,原本长期生活于国统区的旧文人,政治上面临巨大的时代转向,在耳目一新的生活面前,很多人难以适应,思想上不免迷惘,落笔创作,研究著述,一时无所适从。

在经济困窘、思想改造的双重压力下,陆澹安审时度势,及时转换笔耕方向,从通俗文学创作过渡到学术研究和经典改写。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短短的十多年内,他勤于笔耕,硕果累累,将以前积累的资料、稿件,重新予以整理修订,如《汉碑通假异体例释》《诸子末议》《隶释补正》《隶续补正》《古剧备检》《小说词语汇释》等,都是在那段时间完成出版的。

1954年出版《水浒传研究》,改写了大量传统小说为白话读本,如唐宋传奇、元曲故事、聊斋故事等,既保持原著精华,也适当进行增删改写,使其更适合当时的阅读语境。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作品改写,因为所选题材并没有太大的异议,因此并没有人来找他的麻烦,他也乐得深居简出、安心著述。即使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也未受到大的冲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他在政治上一向谨言慎语外,他的研究题材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而改写的文本则多为经典作品,尤其与他喜爱、熟悉的戏曲有关。

1951年北京成立中国戏曲研究院,聘请梅兰芳为第一任院长,毛泽东题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教化、传播和市场属性强,而且新编戏剧不断上演,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也繁荣了新的文化市场,如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赤壁之战》《赵氏孤儿》,新编越剧《红楼梦》等的上演都受到了好评。

陆澹安少年起即喜观戏、听说书、赏评弹,成名后与诸多艺人交往密切,为他们创作和改编剧本。他后来多次说过:“我对于小说和戏曲特别有兴趣”,在《戏曲词语汇释》序言中说“我也是个爱好戏曲的人,对于杂剧、传奇等等,曾经仔细阅读,仔细研究”;又在《元曲故事》前言中说“我也因为对元曲特别感兴趣”,因此承担了许多元曲故事的改写任务。

陆澹安的戏曲改写,不仅发挥出他的特长,而且很好地把握住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和文化脉搏,通过他的戏曲改写,让原本需要到剧场才能了解的剧情,得以在更广泛更家常的范围之内传播,使传统戏曲中含有积极意义的、符合新中国初期教育意义的内容,就在戏曲上演和戏曲故事的传播中弘扬开来。

需要指出的是,史料编研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轻松可得,标点、识读、考订、研究、整合、出版,称得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十年磨一剑是常态。通过本书和有待进一步发掘的陆澹安史料,我们可以设想、提问和探究,陆澹安与他的朋友们活跃的社会文化活动,为当年海派文化的繁荣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作为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无可避免的商业化、多元化文化浪潮,该如何评价陆澹安这样的民国文化人,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上海城市社会文化生态的完整面相,我们能否从陆澹安身上获得更多鲜活的细节?作为知识分子的陆澹安,在汹涌而来的时代转型面前,他又是如何面对和自处?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解读,或许就是我们今天研究陆澹安的价值所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