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惬意(木刻) 需要权威 铿锵玫瑰 儿童节之际的反思 上海近邻 两代人的烤鸡烤鸭
第13版:夜光杯 2024-06-07

上海近邻

郭翠华

阿婆,侬买东西啊?

定睛,是夏朵班上同学的奶奶。闲扯间,超市里就减了一份陌生,多了一份热情。

来上海三年了,那种陌生仿佛是命定的。拒绝了朋友的多次邀请,隔膜着自己和这个城市的关系,自囿于每日买菜,听着半懂不懂的上海话……每天接送夏朵,我渐渐地熟悉了一些家长的面孔,但也最多点头,微笑,如同常年的风,很客气,都在礼貌范围。有次,夏朵拿了同学的作业本,我隔着小区的门和那位家长匆匆交接,街灯恍惚,她带着笑容的普通话就像一块偶得的夹心饼干,溢出惬意。

常常听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对话,都是上海腔,这加剧了我外乡人的感觉:很多时候,腿想走向前去,心却被拒之门外。在这个没有任何人际交往的小区里,我就像一尾被晾在沙滩的鱼,有点无助的感觉。记得刚到的那天晚上,在小区的花园里,落寞无声的不仅是星星,还有我,夏朵对我说:阿婆,你赶紧学上海话,这样你就能和小区的人做朋友了。她捏捏了我的手,还补了一句:我也要学上海话了,不然,我怎么和学校的同学交朋友呢!她认真的态度俨然老师在提醒学生。

于是,听上海话便成了我的一门课。有意无意地听着,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他们一说快,我就晕了。

不觉间,我们这些外乡人反而彼此间有了点亲近感,和佳佳的外婆就是。那天,楼下,我们遇到,无障碍的语言让我们自然地走近。约了一块散步,一路上,她告诉我周边的点点滴滴,开拓了我对小区周边认知的范围,对我也是一份惊喜,算是在拘囿的小区墙缝里看到了相同的一片叶子。可很快,她们就搬家了,不过联系还在,亲近感还在。那次,夏朵生病了,要补功课,不再走投无路,我们去了她们家,就像走亲戚,有点可以寻暖有暖的感觉。

再后来,认识了同一小区接孩子的上海老爹。过了很久,终于见到了孩子的阿奶,原来,阿奶崴断了脚踝。拄着拐杖的她和和气气,也很明事理。先是孩子二年级时听我们推荐随着上了托管班,于是熟了起来,怎么成为朋友的过程不记得了,可能是我主动帮孩子辅导语文在先,如水到渠成,他们主动提出我星期五回家,他们把夏朵带到家等我女儿下班再接。这样的所为,今天想来我也会吓一跳,除了亲戚关系,谁会帮你接孩子呢!我知道这就是恩情。可我一说谢谢,他们就说这有什么,前后楼的很方便啊!

之后,我们就真的走成亲戚了。比如,春节他们开车带着孙女到马鞍山,这种邀请就是走亲戚的模式了。再比如,暑假,我给他们的孙女在马鞍山报了一个月的补习班,过了几乎一个暑假,俨然我又多了个外孙女。

上海与我不再陌生,不是时间,不是环境,不是夏朵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而是我可以托付,可以有人说说心里话,可以两家你来我往。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这近邻,来自一个曾经人生地不熟的异地,我宁肯相信:这是上天赐予我的一束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