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爱你”和“永恒”告白“光荣之城” 舞剧《李清照》:让更多人间美好被看见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坐标 每个中国人的诗意想象终于成了美好具象
第12/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4-06-16

《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爱你”和“永恒”告白“光荣之城”

◆ 方家骏

上海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上演以来,深受观众欢迎,如今拍摄成电影,受众面将更广,同时记录下两位主演被业界誉为“教科书式的表演”。这件事做得很及时很有必要,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从舞台到电影,有一个转换过程。尤其是舞剧,如何拍得好看,不失舞台魅力,又符合镜头语言的规律,大有讲究,也大有文章可做。总导演郑大圣,敢于打破舞剧原作叙事结构,将全剧最富深意的女子群舞“渔光曲”移至全片开端,我想,这么做是要有底气的。这个底气来自于对电影叙事的熟稔和对舞剧原作的深入解析,其中包括对观众审美心理的精准把握。“渔光曲”质朴清新,年代特征、平民色彩尤为鲜明,平和舒缓中有一种内在的激荡,由此进入一段“光荣之城”的历史讲述,显得从容自然、格外点题。

风云激荡的年代、隐秘战线的生死较量、真伪难辨的人物身份,舞剧的成功在于运用了大量可视化语言,突破性地处理了“暗战剧”的叙事难点,它的戏剧性表达、悬念布设以及情感浓度、浪漫情致为制作成一部电影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影片调动各种手段来丰满视觉形象——黑白历史资料的凝重苍凉,实景拍摄的质朴真实,镜框式舞台的独特意蕴,乃至汗流浃背的演员在排练场最真切的情感流露,在影片中无缝衔接,贯穿起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放大了原作优点,增强了细节效果,电影优势发挥出重要作用。

交通员“小裁缝”牺牲,是剧情向纵深铺展的重要节点。影片以俯拍视角来表现他中弹倒卧在电车轨道中。这一场景,有典型的上海老城特点,也具有独特的构图美感。银幕上,十字交错的电车轨道渐渐变幻成殷红色,仿佛是年轻战士的热血汩汩流向城市四方,而遗落在轨道间的红围巾,则是对他的永久祭奠和怀念。这种视觉冲击力,在舞台上恐怕很难实现,而电影以镜头语言以及光影、色彩对比,完成了壮美的叙事。

舞剧中有一细节通过演出“海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李侠和兰芬每次完成情报传递后,都会克制住紧张心情,挽着臂膀,佯装淡泊走进上海弄堂。对此,无论是“海报”还是舞台处理都相对空灵,一束光,一双背影,其余都交由观众去想象。电影则把镜头切换为实景拍摄——红砖砌的石库门门头、被露水打湿的石子路,甚至沿弄堂洗菜、卖鱼的平民,都是对旧时上海弄堂的精心还原。从中我们看到外部情境对人物心理的有效支撑,演员沉稳的步履、机警的眼神,有机而真切,成为最具饱和度的画面肌理。

双人舞通常是负责舞剧最写意浪漫的那部分。即便是“戏剧性”双人舞,也可以“撒开去”表现,不必拘泥。电影十分尊重舞剧艺术规律,以“虚拟场景”来展现舞剧中的双人舞,技术很新,视觉效果观众也乐于接受——做旧的壁纸底色上,蔷薇花细致生动。随着双人舞展开,壁上蔷薇动画般伸展,富有灵性,既符合对上海老房的记忆,也极富艺术想象,把李侠、兰芬身居阁楼、情系彼此的一幕表现得真切唯美。在选择“实景”和“舞台”外,“虚拟”摄影以其新质要素为舞剧电影开拓了新境界,成就了这部影片独特的艺术语言。

观众曾以“大片既视感”来形容舞剧的多元化表达。当舞剧遇上电影,导演如何来处理原有的“大片感”,是对智慧的考验。“搜查裁缝铺”一场戏,舞台上运用的完全是电影手法:一帧帧画面倒流,用于表现李侠的意识流和对时间顺序的判断,清晰易懂。电影当然可以照搬,然而,用电影擅长的手法来拍电影,观众很可能无感。导演采取让位于舞台的做法,画面上是一个典型的舞台框,一切按舞台现场来展现,让观众了解,当今舞剧艺术是如何借鉴电影手法来丰富自身的表现力。这是对舞剧创新意识的尊重,而电影创意有更适合镜头语言的用武之地:电梯里敌我对峙的微妙眼神;险象环生中兰芬努力克制情绪的特写;发出最后一份电报,李侠潸然滚落的两行热泪……这些一一被镜头捕捉,形成了非常电影化的表达,细致而直观。李侠被捕前,夫妻相拥告别,李侠在兰芬肩头打下一串摩斯密码,这一细节只属于电影,不属于舞台。观众也许不能马上解出密码内容,但那份深意直抵人心。这一特写引发的“全城解码”始料不及,令人感怀;“爱你”和“永恒”成为这个时代对“光荣之城”的真情告白,而电影史上所有的经典镜头无不是意味深长的产物。

我始终认为,王佳俊、朱洁静两位舞剧演员是饰演李侠、兰芬的最佳人选,无论外形、气质都符合角色需要和观众想象。经过数百场演出,他们的表演也愈发成熟。“李侠”藏在眼镜片后的那双晶亮黑眸充满感情,又无时不流露出地下工作者特有的机敏、睿智和坚定。作为舞剧演员,这双会说话、能准确传达人物内心的眼睛,是可以给高分的,而通过大银幕表现出来,更能透视人物灵魂,增强情感张力。两位主演打破了舞剧表演和电影表演的界限,让舞剧和电影的相融相生成为一种可能。

好看的“舞剧电影”很可能成为电影票房的一匹黑马。但不是所有的舞剧都需要拍成电影、都适合拍成电影。有些主打唯美、情节内核不是很坚挺的舞剧,我以为,择其精华,借助新技术,拍成能上天入海的小视频,也许更具传播力。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