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拾荒人》,一个人的银幕断想 《玫瑰的故事》,下一季花开 等到《院中雪》消融了的时候 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也是芸芸众生 一部上海文化的代表作
第12/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4-06-23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热映

一部上海文化的代表作

◆朱光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18日起公映。

这部由上海歌舞团、尚世影业出品,郑大圣、崔轶导演的舞剧电影,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首次让写意(亦即反叙事、假定性)的舞剧与写实(亦即求叙事、拟真性)的电影,有机融合为一体,乃至创造了不同于1958年故事片、2018年舞剧的第三种“密码”。这种“密码”的创新,其创造过程本身就是对于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创新实践,也是真真正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而,舞剧电影版“电波”也是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为一身的“上海文化”代表作。

“螺旋式上升”

该片是在上海歌舞团2018年创排的同名舞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而舞剧则改编自1958年公映的故事片、由孙道临主演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从电影(故事片)到舞剧再到舞剧电影,有人说“形成了闭环”——其实不然,因为三者的“密码”完全不同,在难度上完全是“螺旋式上升”。

舞剧电影难能可贵地由上海歌舞团原班人马饰演。全片最为动人的是两人在诀别拥抱时,彼此在对方肩头敲下的摩斯密码,此时画面上仅有长长短短的点与横线。到了朱洁静在东方明珠等上海城市天际线前舞蹈时,这才以字符解释了摩斯密码的意义:“爱”与“永恒”。这是舞剧电影中最动人,但是在舞剧中无法表现的一幕——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构成的“密码”,唯此,才使得它们有着各自独立存在的必要。

故事片、孙道临版电影的密码,就是写实的、拟真的现实主义文艺规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有血有肉,可以通过台词等文字叙述和镜头画面推进叙事。所有道具必须尽量与现实生活一致。

再说舞剧的密码,是假定性的、抒情的——类似中国戏曲或者西方歌剧那样追求形式唯美,以及由唯美带出的情绪澎湃,至于情节、人物,大部分靠自行脑补孙道临版故事片段即可。

因而,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难度高到“两级拉扯”——如何在电影的拟真性与舞台的假定性中,找到刚刚好的分寸感,让观众既欣赏到舞段的唯美与真情,又不影响叙事的流畅?两者的艺术“密码”是“对立”的。客观上,写实(拟真性)与写意(假定性)至少在时长上会彼此“吞噬”。

第三种“密码”

总导演郑大圣是当前十分珍稀的既懂得舞台假定性又深谙电影拟真性的导演。基于舞剧电影是对舞剧的再创作,因而首先必须尊重舞剧的艺术规律——那就是,一是不说话的“默片”,二是启用原班舞蹈演员,三是尽可能保留所有舞段——九成以上舞段确实出自舞剧。

舞剧电影再创作的根本目的是回答——如何在新时代下再现“电波”故事为何能“永不消逝”。因而,“电波”要通过舞剧电影再造的第三种“密码”穿越时空——因此,空间一定是多重的。

首先,当然要有舞台空间(假定性艺术)——该片里包括在舞台上、台侧(有“安全出口”、警戒线等标识)以及从幕后面向全场观众的视角,如果仅以以往看电影纯粹拟真性的追求,就会感觉“穿帮了”。

其次要有电影的现实场景(拟真性艺术)——这里又按时间分为三类:一类是历史纪录片;另一类是车墩片场拍摄的街景、兰芬与李侠在房间里的内景等;第三类是新时代浦江“三件套”为背景的当下。

再者,舞剧电影独创了兼具现实拟真与想象假定的融合空间。在该片中最鲜明的是这样两个场面。一是夜空下的群舞,细看,夜空的形态,像是蒙克画作《呐喊》里扭曲的彩色天空。二是兰芬与李侠知晓两人必将马上分别前,他俩在白色焰火前的双人舞。

现实与想象兼具的融合空间,拓展的其实是观众的心理空间。假定性舞台空间的所谓“穿帮”,连通的其实也是观众的心理空间——这种“破格视角”是观众无法在看舞剧时感受到的。在大幕后,穿过演员的背影看观众席,则是让观众感受到“电波”依然“发射”到了新时代,传递到了你我当下的现实生活之间……从而顺利地过渡到城市天际线那一幕——最终,落到“爱”与“永恒”,才能感受到“永不消逝的电波”即便穿越时空几十年,依然动人。

艺术的真谛

这就是第三种“密码”的创作核心——如何在舞剧与电影、现实与想象、写实与写意、叙事与抒情、拟真性与假定性这些“对立”矛盾中,无缝穿越、丝滑衔接?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恒。”这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题句。舞剧电影以“默片”形式再现,不仅仅是出于对舞剧无对白的艺术规律的尊重,也是出于对这个主题句的彰显。

全剧最为动人的就是李侠交给兰芬一把枪之后,自裁缝店探究回家,兰芬受到巨大心理压力后面对李侠现身之际不可遏制的痛哭,但是被李侠紧紧捂住了嘴,从差点嚎哭到被抑制的呜咽……唯有全片是“默片”,这里的哭嚎到呜咽才更为动人——真正的艺术,就是两极相遇。

有了这里的摩斯密码,才有时间长河流转到新时代之际,兰芬在浦江天际线前的抒情舞蹈,才有对于摩斯密码的文字解读:爱、永恒;才有全片唯一一句来自孙道临的声音:“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句话穿透银幕、穿越时空的感召力。

如此,实现了剧组对于舞剧电影的定位:这是一封写给上海的红色情书。从李白烈士的事迹,到1958年的故事片,到2018年的舞剧,再到2024年的舞剧电影——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于舞剧电影片尾的两个字:爱、永恒。这部艺术价值极高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软实力的最佳实践案例。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