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拾荒人》,一个人的银幕断想 《玫瑰的故事》,下一季花开 等到《院中雪》消融了的时候 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也是芸芸众生 一部上海文化的代表作
第12/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4-06-23

等到《院中雪》消融了的时候

◆邵宁

“我每天要服地西泮,一个月买药需要70拉里(格鲁吉亚货币);我没钱买烟,就抽塔图(一种烟草);他们给了我一些意大利面,就是我们上学那会儿吃的,很粗的,褐色的……”“现在的第比利斯,你在街上看不到朋友,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和旅游者。”

一个是住在莫斯科的电影导演,遭遇创作瓶颈和中年危机的吉维;一个是住在第比利斯的穷困潦倒的无业者,曾经的国家橄榄球队队员莱文。两人是年少时的朋友,30年未见,却在“脸书”上遇见了彼此。吉维为了帮助莱文,同时又不伤害他的尊严,就让他为自己写作,写一页给他5拉里。于是,莱文就这么写起了自己的日常,而这竟成了电影《院中雪》的剧本母本!

这样一部颇为奇特的电影,由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合拍,巴库·巴库拉德泽执导,获得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奖。不知是否是巧合,在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金爵奖提名的俄罗斯影片《妮娜》,讲述的也是莫斯科和第比利斯的“双城故事”。

《院中雪》6月18日在上海首映后,收获的口碑两极分化:“又闷又长,没有艺术性和故事情节。”“影片非常细腻,意犹未尽,祝愿拿金爵。”

完完全全的导演的个人经历,真实得像纪录片,又如同“生活流”电影,看不到悬念、冲突、反转,也几乎没有渲染情绪和情感的配乐。大部分镜头是在第比利斯拍的,并没有像《妮娜》那样表现格鲁吉亚的壮美景色和城市风情,有的只是类似中国城中村的老街区,昏暗杂乱、看了让人难过的陋居。莱文肥胖、谢顶,患有糖尿病。妻子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他,但他很爱孩子,经常去看他们。他身边出现最多的是他的邻居,一个惯偷……在莫斯科的吉维和他成为鲜明对比,有房有车,情人充满风韵……

但是,这又是一部很见功力的电影。演员的选择方面,80%的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莱文的扮演者就叫莱文,大腹便便,口齿不那么清晰,坐在电脑前,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边念边打字。我怀疑就是导演的那个朋友本色出演,他的表演十分松弛,受到命运的碾压却仍不失活下去的希望,生活一地鸡毛却仍心存爱意,和两只狗的互动也格外温馨,让人共情。导演本人也出演了一个角色,也就是影片中的导演。

这也是一部典型的艺术电影。整部电影的叙事有些许亮色。知道大杰西来日无多,莱文带着他们坐缆车来到山上,这里绿草如茵,风景如画,阳光灿烂,大杰西惬意地趴着,小杰西撒欢奔跑。这也是整部影片最漂亮的一段画面。紧接着,莱文搭了一辆便车下山,车里装了几头羊,司机说女儿要结婚,还邀请莱文到时去参加婚礼。影片快结束时,莱文在小店赊了一瓶酒和面包,还“顺”了包香烟,临走时向店主大妈坦白,大妈说“我听见了”。生活再艰难,也总有善良在,这种细腻的情感让人难忘。

归根结底,这是一部表达“乡愁”的电影。导演巴库拉德泽是格鲁吉亚人,他先后毕业于莫斯科汽车公路学院和莫斯科电影学院。2008年,他的第一部长片《舒尔特》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2011年,他的第二部作品《猎人》进入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的“一种关注”单元。对于在俄罗斯工作、生活多年的他来说,第比利斯已经成了“回不去了的故乡”。乡愁,也是欧洲电影人喜欢并擅长表现的母题,可以追溯到巴库拉德泽的前辈塔科夫斯基。

这是一部非常私人影像化的影片,这是一部模糊了纪录与剧情、纪实与虚构界限的影片,能够入围本届上影节主竞赛单元,也显示出上影节的多元、开放、包容。在几天前的主竞赛单元评委的媒体见面会上,被问及如何形容上影节时,来自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的评委不约而同地表示:“期待”“兴奋”“包容”。正是许许多多风格迥异、充满探索精神的作品,共同成就了上影节的绚丽多姿和无穷魅力。

吉维最终有没有和莱文见面?莱文的未来生活是否会发生变化?两人是否能够彼此治愈?我想,待到院子里的雪消融了,一切自然会有答案……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