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6日 星期五
碧树森林夏景凉(扇面) 姜与薄荷 关羽也会欣赏人 田螺塞肉 从万康宏酱园出发 驯鹰
第12版:夜光杯 2024-07-13

驯鹰

潘淳

猎鹰驯养是新疆柯尔克孜族古老的技艺,至今延续有千年之久。很早以前,柯尔克孜族就懂得驯养猎鹰,驯化后,用来捕获猎物。人与鹰,有着亲密的关系。在当地每一个村落,家里养有鹰的男子,足以让人骄傲与羡慕。

养鹰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除了有限的捕猎,平时都需要喂养鲜肉。驯鹰人宁肯自己和家人不吃肉,也要努力做有营养的食物给猎鹰。

但要找到驯鹰的高手访问谈何容易。我使出浑身解数,终于打听到一位年已八旬的柯尔克孜族驯鹰高手,这位老人住在一个非常偏远的乡里,而且因为手机没有信号,没办法提前联系,我们只能问明了地址,去碰碰运气。按图索骥开车过去。一路上在没有信号的山区里走动,不知询问了多少人,终于问到了一个知道老人住处的柯尔克孜老乡,他二话不说骑上摩托车带我们到了一个山岙。土黄色的岩石层层堆栈,原始而古老的砖房依坡而建,门口围着一个大大的羊圈,山坡上炊烟袅袅,隐隐传来一阵香气。这是牧民家在打馕。

只见大门内闪现出一个须发皆白,戴着柯尔克孜族传统毡帽的老人和一位老奶奶,两个人都是满脸笑容地站在那里,看样子还真有武侠小说中描写的武林高手的风范。我们说明了来意,老人对我们的不约而至没有半点不悦,反而十分客气地和我们每一个人握手,口中连声说着:“亚克西姆”(你好的意思),然后坚请我们进屋喝茶吃点心,进屋后老人立刻准备了茶和点心,完全不嫌麻烦,这种善意和好客完全是刻在骨子里的自然流露,令人感动之极。

老人说在过去,一只猎鹰可以养活一家人。驯鹰和捕猎需要极大的耐心、精力,一个驯鹰人需具备稳重的品质、足够的力气。要将凶猛的野鹰训练成能听从指挥的猎鹰,绝非易事,需要养鹰人投入大量心血,精心喂养和悉心照料。

老人回忆当年的训练:年轻时有一年他从山腰捕的鹰,因野性很猛,到家4至5天才吃肉。熬鹰的阶段很辛苦,白天骑马放鹰,晚上不休息,经过1到3个月的苦心驯养,逐步改变鹰的野性与意志,使鹰与人产生亲密的关系。这个阶段非常辛苦,非常锻练驯鹰人的意志和心境,所以称为“熬鹰”。人与鹰互相熬,意志力强的一方胜出,成为主人。

值得赞叹的是,猎鹰驯养一至五年后,金雕将重返天空,自由飞翔,繁衍生息,这是柯尔克孜族人与鹰的约定。一些放归大自然的猎鹰,因熟知了与人相处的生活,时常还会再来看望养鹰人。

喝茶聊天结束后,老人带我们来到了后院,几声清脆响亮的鸟鸣声传来,一头高大威猛的猛禽映入眼帘。它昂首挺胸,眼神不怒而威,见到老人后发出兴奋的嘶鸣,双翅展开,足有一米多长,若不是被一条粗大的绳索绑住,很可能会直接扑到老人怀里了。

这里要普及一下金雕的知识:金雕的英文名字是Golden Eagle,学名是Aquila chrysaetos。神奇的是,金雕是为数不多的中英文和学名描述的特征含义完全一致的鸟儿。那么,这个“金”指的是哪里呢?仔细观察金雕后会发现,它的头后侧、枕部到后颈的羽毛,是特殊的披针形(有显著的尖尖),而且是金黄色的,在阳光下十分显眼,跟身体其他部位的褐色羽毛形成鲜明的对比,金雕之“金”,说的就是这里了!而实际上,金雕也确实处于食物链顶端,在鸟类王国之中独领风骚,堪称王中之王!金雕的两翼很宽,翼后缘弧度大,尾羽长,呈明显的扇形。这种体形对于在复杂地形上空灵活控制方向十分有帮助。

老人用力按住金雕翅膀,眼里满是笑意,不停抚摸着它的颈背处,让它安静下来。老人的左手上套了一个制作精美的护手,是用小牛皮和毡布缝制而成,为了防止被停在上面的锋利无比的鹰爪抓伤。

当金雕乖巧地伫立在老人手臂上左顾右盼的时候,刚刚还颇显老态的老人眼中突然闪出光亮,仿佛腰背也挺直了。面上绽放出笑容。他口中发出急促的类似口哨的啸音,让金雕在身周腾挪低飞,犹如一个年高体弱、许久没有动武的高手,又拿到了当年趁手的兵器,年轻时的江湖岁月浮上心头,刻在血液里的记忆瞬间复活,枯萎的生命之火又被点燃。

猛禽停留在老人坚如岩壁的臂膀上,深沉的眼眸透露历经风沙的岁月,老人久经风霜的脸也露出会意的笑容,这个时候,他们互为一体,互相信任,一路前行。在我们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时刻的时候,都被这种真情所感染。老人拿出一个精致的小眼罩,也是牛皮制作,套在金雕的头上,这样它就看不到东西,不会攻击他人了,他招呼我们过去合影,可以近距离抚摸金雕的尖硬肩背。

老人说驯鹰这项古老的技艺后继乏人,当年和他一起的伙伴一个接一个离开了人世,自己的儿孙辈也不再学习这项技艺。一方面鹰隼、金雕这些猛禽早就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不允许再随意捕鹰驯鹰。另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牧区也越来越现代化,年轻人不再去做类似的事情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