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中国改革的速度“就像飞驰的高铁一样快!” “叮! 今日气象风险已送达!”
第3版:要闻 2024-08-10
上海健康气象服务更智慧、更贴心、更迅速——

“叮! 今日气象风险已送达!”

“陈阿婆,最近天气太热了,今天还是高温天。白天不要出门了哦,晚上空调也要开起来,覅省钞票!”“晓得了,晓得了,空调开着呢!”今年夏天,上海正在遭遇罕见的持续高温热浪天气,第三波高温天数已达13天(截至8月9日)。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的东园一居专职网格员李健心里总惦记着辖区内多位有基础疾病的老人的健康。今天一早8时,李健的手机“叮”一声响了,是陆家嘴城运中心推送的高温天气“健康气象检查任务通知”送达。一接到通知,他就赶紧挨个上门看望,家住东大楼的89岁独居老人陈恩贞是他走访的第一家。

从去年开始,浦东气象局就联合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在陆家嘴街道试点推出高温天气下易感人群的中暑健康风险提醒。如今,健康气象服务更拓展也更智慧了:居民“健康随身包”正在贴心关怀“一老一小”的健康,不仅如此,包括“健康随身包”在内的陆家嘴气象“泛在感知精密监测、智能监管高效治理、精细服务普惠融合、协同联动精准衔接”已经融入了陆家嘴城市治理,打造成上海气象现代化辅助城市的“灾害早期预警”范本,让超大城市的气象服务更智慧、更贴心、更迅速。

打通防暑“最后一公里”

今年89岁的陈恩贞独自居住已有些年头了,患有哮喘等基础疾病。因此,她也是李健最惦记的老人之一。“东园一居住着不少像陈阿婆这样的高龄老人,他们大多都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最年轻的也有60来岁,年纪最大的有95岁。”李健说,每天他都会收到检查任务单,针对不同的气象风险,他会根据名单挨家挨户地上门提醒。“陈阿婆平日里闲不住,以往高温天也会出门散步,但是,最近的天气实在是太热了,哪怕是晚上也热得受不了,所以,最近隔几天,我都千叮咛万嘱咐,劝她尽量少出门。”

上海市环境气象中心总工程师彭丽博士介绍说,今年为积极迎战高温挑战,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聚焦“一老一小”,打出了防暑服务的“组合拳”。“一方面,我们推动了中暑风险等级预报及防范提示信息在‘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展示。今年,在持续高温天气来临前,中暑风险等级预报就帮助本市的民政部门做好预案,保障夏季上海老人的安全以及老年活动场所的管理。另一方面,我们还和浦东气象局等合作,打造了健康气象数字化服务场景,精准对接社区为老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高温中暑风险预报产品已陆续接入陆家嘴和徐家汇街道的信息系统,实现了中暑风险预警信息的即时传递,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助力社区为老服务和末端管理。“我们在两个试点区域尝试了两种风险提示模式,在高温影响期间,依托跨部门的高效协作,实现无缝隙接收高温中暑风险信息。陆家嘴街道依靠街道的数字基座,共同构建了一个能够自动研判并应对高风险情况的系统。当系统识别出高风险时,会自动将任务派发给专职网格员,以实现对高危群体的及时提醒和服务。这是城市数字化管理和应急响应的创新做法。而在徐家汇街道,我们则尝试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推送即时短信,将健康气象服务的覆盖面扩大。”

健康风险预警“量身定制”

在陆家嘴街道,和陈恩贞一样,收到健康风险提醒的还有李女士。但是,李女士的风险提醒是为她的儿子轩轩“定制”的。今年12岁的轩轩是过敏体质,所以,敏感的呼吸道一遇到天气、环境的变化,就容易引发哮喘。以往,季节变化时,李女士总是格外担心孩子的病情。“现在,通过健康随身包的风险提示,我能及时收到关于天气变化和孩子的健康提醒,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孩子的发病次数明显减少。”李女士边展示消息边告诉记者,别看最近持续高温,但实际上因为空调常开、室内外温差大,其实引发哮喘的气象风险仍然属于“较高”等级。据统计,去年以来,类似李女士孩子这样的哮喘患儿,在健康随身包的提醒下,发病次数平均减少了30%。

从去年开始,浦东气象局就联手陆家嘴街道共同打造“陆家嘴城市气象数字孪生大气”,通过构建真实大气体系、未来大气体系、风险感知体系的“三个体系”气象服务,将之与陆家嘴城运中心数字化架构全面实时交互,产生气象服务的诸多应用场景。“健康气象居民随身包”就是风险感知体系中的一项子任务,将健康气象指数与居民健康数据相结合,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内像陈阿婆、轩轩这样有基础疾病的老老小小,定制“量身式预警”,根据天气变化推送健康注意事项。

区域预警发布缩至5分钟内

为了提高气象服务的精准性和科学性,这几年,浦东气象局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接入了浦东45个气象自动站实况数据、多部卫星和雷达监测数据,完成了强对流天气高风险区域3部激光测风雷达和陆家嘴10套“泛在感知”气象皮肤站的建设和数据接入,实现了浦东“多要素、三维、分钟级”立体监测和气象数据实时感知。而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浦东在全市率先试点,并实现了灾害性天气的智能识别和自动报警,预警、应急响应和叫应流程的“一键发布”精细到街镇,预警信号从发布到公众全部接收的时间由原来的20分钟缩短至5分钟内。

陆家嘴街道的试点仍在不断拓宽,今年依托上海市气象局技术团队,又针对陆家嘴内涝隐患点,完成陆家嘴内涝风险场景搭建,将内涝风险预警融入陆家嘴城运中心一网统管平台。今年台风“格美”影响期间,上海气象部门还为住建部门定制了“头顶上的气象风险”一张图专项产品,分别针对40米以上高层建筑和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提供了相应的高空作业气象安全风险等级,并发布了“一江两岸”高空作业气象安全风险预警。

“未来,上海的气象现代化服务于超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气象服务产品不再局限于健康气象,场景越来越丰富了,服务也变得更精准、更智慧。”彭丽说。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