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国潮风”与“国际范” 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第10版:书式生活2024 2024-08-15
上海书展首日重磅活动,出版业专家学者共话——

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辞海》网络版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1000种

文创产品吸引小观众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国际艺术图书专题展示区”一角

眼下,技术正加速更迭,出版正日新月异。在交流互鉴中,我们要如何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积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如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文化润物无声?昨天下午,作为2024上海书展开幕首日重磅活动的“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式现代化——2024上海书展主题出版研讨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三楼举行,专家学者共话中国出版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中国精彩的新成果、新思路、新目标。

新时代 新成果

新时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出版界在党和国家的倡导、支持下,日益重视文明交流互鉴的学理研究、知识普及和出版实践,持续推出全新的成果并深度参与中外学术、出版交流对话。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在演讲中回顾了敦煌文献流散的“伤心史”,40年“满世界寻找敦煌”的学术史,与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机构深入合作打造敦煌文献传世精品的出版史,“敦煌文献和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敦煌藏经洞宝藏中还有许多经过丝绸之路传来的外来文明,敦煌文献高清图录的出版,必将推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研究,加深中外文明的理解和互鉴。”

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欣欣然预告了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1000种首发式今天下午3:45在中心活动区举行。“我们很骄傲,‘彩虹墙’(“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按颜色分类)自1982年出版第一辑50种以来,经过40多年奋斗已经出版22辑1000种,是无数读书人的向往。并且这1000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为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的自立自强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也为外来文化本土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优质的文化基础。”

新时代 新技术

讨论热烈,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秦志华没来得及发言,他向研讨会提交了书面交流材料。打开文档,无论是上海辞书出版社通过打造“聚典数据开放平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文化知识传播效能的生动实践,还是通过《辞海》网络版的开发和迭代升级,并以此为基础全力推进实施《辞海》外译计划,从而立足文化主体性,发挥出版主动性,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知识体系的美好愿景都叫人欣喜、振奋。

新时代,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技术为出版业究竟带来更多机遇还是挑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在题为《积极用好AI,充分发挥出版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基础性作用》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业界应积极拥抱AI技术,促进出版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基础性作用。邬书林指出,尽管过去30年间出版业面临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但其核心价值传播知识与文化的作用未减反增。他以励讯集团为例,阐述了出版业如何通过AI和数字化转型实现增长,并提出出版业应利用AI提供知识解决方案,重构学术出版社区,改进工具和评价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标准。“不过,我们也不要过度迷信AI,须结合人工智能与人的智慧,才能共同推动出版业的创新与发展。”

新时代 新目标

浙江大学中西书院院长、敦和讲席教授刘东指出,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世界性受挫,国际学界的时髦话题已经转向“后全球”(post global)了,无论是否愿意采纳“后全球”这个概念,它都应当有助于我们警醒地关注到,全人类正面临着关键的临界点。“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正因为抓住了全球化的正侧面,才使得中国国力迅速腾飞,在今后的一段时间,能否规避全球化的负侧面,能否创造出‘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对于这个星球的未来将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艰巨使命,出版人时不我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题为《阐发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让主题出版走向世界》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出版是文明的延续和共享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人类的贡献需要与此相匹配的出版业。“中国需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并通过出版业全面阐发,让中国的思想、理论、方案与世界共享。处在世界政治经济大变局中,中国学术界、出版界有责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为人类提供新的价值和方向。”他说,出版界和哲学社会科学界可通过共同努力,把握时代机遇,推动中国知识体系的国际传播,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报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