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火箭炮齐射来摧毁桥梁是常见的作战手段
20世纪60年代大桥防空作战镜头
地面炮兵发射精确弹药
攻击机发射火箭弹攻击桥梁
常言道:“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意思是河流对交通的隔阻,远甚于高山。要想过河,最好的办法是架桥,一座位于交通咽喉的桥梁足以决定一场战役甚至整个战局的胜败。纵观人类军事史,围绕夺桥、炸桥与守桥、修桥的较量就十分激烈,还为此衍生出不少新的对抗武器和战术。
炸桥难度高
对许多中国观众而言,南斯拉夫电影《桥》并不陌生,里面游击队炸桥的情节非常写实,反映出桥梁攻防的很多学问。
近处看桥,确实很高大,但如果在数公里外,无论从各个角度观察,整座桥像一条细线,从远方攻击这种目标,很难达到摧毁效果。俄乌冲突中,围绕赫尔松等地桥梁的较量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2022年7月,乌军不断用火炮打击横跨第聂伯河的安东诺夫大桥,其间有超过40多发炮弹命中桥面,却始终无法将桥面炸塌,只是打出一个个孔洞,关键性的桥墩却安然无恙。后来,俄军之所以撤过安东诺夫大桥,不是害怕大桥被炮弹炸塌,而是桥梁在乌军炮火打击下通行能力严重下降,前线补给不足,不得不收缩兵力。换句话说,乌军炮兵无力炸桥,但变相封锁了大桥,后来还是俄军工兵埋炸药才完成炸桥。这也正是电影《桥》里为什么南斯拉夫游击队非要派精干小分队上桥埋炸药的原因。
20世纪上半叶开始,各国军界热衷用飞机攻击桥梁,一是它不受地理限制,二是速度快,攻击突然性高,三是飞机携带弹药威力大,有把握瘫痪桥梁要害。但飞行员从空中俯瞰的桥梁往往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点,且由于飞机速度快,如果掌握不好时机,投下的炸弹很难落到桥体上。越战期间,美军从1965年到1968年多次空袭越南清化大桥,损失几十架飞机,投弹1500枚,却只给大桥造成小的损伤。直到1972年,美军投入1吨级的激光制导炸弹,才使清化大桥丧失通行能力。
回顾既有战例,实战中,进攻方需要同时运用多种手段,才能奏效。1945年3月初,美军夺取莱茵河上唯一幸存的雷马根大桥,得以攻入德国腹地。为迟滞美军,德军倾巢而出,不仅出动轰炸机投弹、用800毫米口径臼炮炮击、用蛙人渗透爆破,还出动装甲师反扑,穷尽一切手段都告失败。令人莞尔的是,就在德军放弃炸桥后的第四天,雷马根大桥却因“内伤太重”和美军高强度使用而自行垮塌。
守桥不轻松
纵观现代战争,空袭炸桥是最常见的手段,守桥一方的头等要务自然是强化防空。仍以美越清化大桥之战为例,越军在大桥周围密布高炮、地空导弹和歼击机,它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击落敌机,而是驱散敌机队形,阻止其接近。也因为美军空中优势较大,加之持续保持高强度空袭,使得越军每次抗击都要百倍小心,所谓“久守必失”。随着美军将精确制导武器投入实战,同时采用新的低空突防术,清化大桥不幸在1972年被美机炸塌。
再看仍在持续的俄乌冲突,除开安东诺夫大桥,双方攻防的焦点还有克里米亚半岛生命线——刻赤大桥。过去两年多,乌军从空中和水面对刻赤大桥实施近百次袭击,效果远不如攻击安东诺夫大桥,除了俄军防御兵力密集,还有一个原因是刻赤大桥抗毁设计达到惊人的程度。乌克兰国家安全局(斯勃乌)特工曾驾驶载有重磅炸弹的汽车混上刻赤大桥,造成一段桥面垮塌,但未对桥梁支撑结构造成致命伤,况且俄方吃亏后升级对过桥车辆检查,乌方再难如法炮制了。
从当前趋势看,乌军变换策略,改以自杀无人艇作为主力,不间断地冲击刻赤大桥,由于无人艇携带的炸药量大,即便不能靠近桥墩等要害部位,在附近引爆所产生的冲击波仍能影响桥梁的使用,破坏俄方的运输活动。作为回应,俄军采取了综合防御措施,包括安排携带航炮的直升机在桥梁上空昼夜巡逻,一旦发现无人艇就立即攻击,同时在桥梁两岸部署带热成像仪的视频监控,在敌艇可能来袭的方向上架设对海武器,严防死守保卫大桥。 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