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深圳龙岗(中国画) 今天为什么要看《孔子》? 别样的自传 未来的小大人 中年男人的理想 周璇的花样年华
第12版:夜光杯 2024-09-07

别样的自传

黄昱宁

市面上关于阅读教育的书不少,我在书架上随手拿起一本美国人苏珊·怀斯·鲍尔写的《如何阅读西方经典》翻翻,没想到渐渐看了进去。值得注意的是,书名若是直译原文更复杂,却也更准确:“良好的心智——你从未拥有过的古典教育指南”。

既然说好是“你从未拥有过”,那么作者自然是希望在写作中始终贯彻新意。与常见的西方学校教育体系相比,这本书里很多具体的思路既有相同之处,也不乏鲜明的差异,尤其在分类上特立独行。它把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经典著作一共分成六个大类,分别是小说、自传、历史与政治读物、戏剧、诗歌、科学著作,最让人意外的一个类别是“自传”。

人们通常认为自传是传记文学的一个分支,而且因为作者和传主同属一人,大多数自传都具有两面性——它既是关于传主的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也经常被认为含有最不可靠的自我肯定甚至是自我吹嘘的表述。但是,在这本书里,“传记”本身并没有作为一个大类出现,反倒是“自传”脱颖而出,在这本书里凸显出特别重要的“江湖地位”。为此,作者专门用了一节的篇幅来解释“为什么自传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从世界上第一位自传作者——生于罗马帝国晚期的奥古斯丁说起,描述了自传这种文体是如何逐渐脱离其宗教性质的功能,成长为别具一格的生命故事。当启蒙运动时期的自传作者凝视他的内在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甚至独立于个人意志的自我。正是贯彻着这样的思路,作者在这个类别中选入了好几部通常并不算在自传里的作品。

比方说,蒙田的《随笔集》是举世公认的散文杰作,但本书作者从其中大量关乎“自我”如何构成的内容,看到了它与自传在气质上的相通之处,并且特别赞赏蒙田在这个问题上达到的深度。她指出,沉浸在思考推理中的蒙田为他的日常生活设置了一条生命线,为了理智,他主动限制了自己的视野,为那过于辽阔的世界设置了一个边界。蒙田有一个金句完全可以拿来为自传的意义做一个言简意赅的总结:“如果你能够检视和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你就达到了人生在世最了不起的境界。”

同样的道理,法国人笛卡尔1641年的哲学经典《第一哲学沉思集》和美国人梭罗1854年的散文名作《瓦尔登湖》也被纳入“自传”的范畴。最有趣的选择是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1933年的代表作《艾丽丝·B·托克拉斯自传》。这部“自传”的叙述借用了她的女伴托克拉斯的口吻,但只用了最初三页就把这位所谓的“传主”带到了二十多岁,让她“遇到了一位天才”,而这位天才就是真正的传主兼作者——格特鲁德·斯坦因。通过这种吊诡的变身游戏,故事的视角发生奇妙的转换,斯坦因在叙述过程中时不时还插上一段与其交往的名人的叙述。这样一来,最后的效果就是,斯坦因给了读者一幅自画像,但这幅画像是由许多其他人的肖像构成的。因为这种特别的、复杂的且充满自恋的叙述方式,也因为斯坦因本人在现代主义先锋小说上的赫赫声名,这部著名的“自传”常常被视为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超出通常意义上对传记或者自传的认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