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补强诊断短板,亟须加大研发投入 鼓励创新,看重“仰望星空”的人 从实验室到产业,善于跨界突破
第3版:要闻 2024-09-09
专家学者热议“格物穷理,推动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

鼓励创新,看重“仰望星空”的人

未来产业需要耐心的创新文化,也需要心有追求、“仰望星空”的人。在昨天上午举行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的“格物穷理,推动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创新文化论坛上,专家学者达成共识,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全球格局中,对创新解决方案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而且,创新文化需要具备开放、包容、合作的特点,鼓励人们勇于尝试新事物,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搭科技交流“拱顶石”

“创新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从我们的工作中可以发现,经济学中的契约不完全理论表明,制度和政策很难穷尽所有场景,存在钻空子的道德风险,此时创新文化就能起到很好的兜底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田杰棠谈到,未来产业是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催生的,目前还处于技术突破关键期或商业化的探索导入期,未来5到10年可能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而发展未来产业最稀缺的要素,包括前瞻性、持续性、非共识的研究投入,顶尖科研人才以及产业化的创投。

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认为,创新文化是科技进步的灵魂,在科技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正在迈向无尽疆界,学科交叉集成空前活跃,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正在催化经济的新业态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我们已告别工业时代的精准完美思维,进入不确定思维时代。与此同时,科学文化与创新文化正在合流,形成新型文化形态。创新文化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郭哲强调,人类要秉持共生共荣的理念,用文化搭建起跨国家地区科技交流的“拱顶石”,有效破解科学文化的古今中西之争。“促进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和创新,才能实现人类福祉的最大化。”

营造包容创新环境

要创新,就需要人才。然而,田杰棠认为,目前,未来产业最缺的是耐心的创新文化,或长期主义的创新文化。“我们需要心有追求、‘仰望星空’的人,更需要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国有14亿人,肯定有不少‘仰望星空’的人存在,只不过有些人还在等待‘被发现’。当看到一个人盯着星空不放时,不要认为他在犯傻或认为他在流鼻血,而是要珍惜和看重这样的人才。”

硅谷知名投资人、Founders Space创始人史蒂文·霍夫曼(Steven Hoffman)也表示,创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要给予充分的自由。“创新文化的核心就像是一个游乐场,要允许人们玩耍和享受乐趣,给予他们相应的工具和自由购买设备的权利,才能让他们在创新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在企业中,从团队中挑选合适的人,要给予他们创新的自由,并建立有心理安全感的组织文化,让员工自由表达想法,建立信任关系,倾听创新者的心声。与此同时,创新团队不宜过大,鼓励从微小的想法开始不断尝试和实验,就如同播种一颗种子,精心培育它成长。”

人才培养应不拘一格

“科技类博物馆需要打破有形围墙,成为无围墙的大学校。我们要和大学、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将科技投入产生的科学原型转化为展品,与公众互动,同时展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通过这种方式,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培养探索型人才。”郭哲认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应不拘一格。

匈牙利塞格德大学技术转让公司业务开发部部长布尔丘·格德里则强调了跨学科的重要性。他认为,最具变革性的创新产生于不同学科和观点的交汇点,就像化学反应中不同元素的碰撞会产生新的物质一样。“创新文化需要培养跨学科的战略家,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实现集成式创新。跨学科的方法使我们能够利用不同视角的优势,产生技术先进、文化共鸣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解决方案。”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