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振医济世好医生  诲人不倦好老师 礼赞伟大时代  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第2版:要闻 2024-09-30

振医济世好医生 诲人不倦好老师

瑞金医院举办王振义院士事迹分享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昨天,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瑞金医院副院长赵维莅来到王院士家中,陪同他一起收看了直播实况。当被问及此次获奖感受时,王振义院士表示:“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希望年轻一代,第一要好好念书,第二要多多思考,第三要不断提出问题、进行钻研并勇于创新。”

瑞金医院当天举办了主题为“百年人瑞振医济世,医瑞金至大爱无疆——致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分享会”。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表示,学习王振义院士,就是要学习他的“四大精神”:学习他爱国奉献、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刻苦奋斗、创新突破的精神;学习他勇于担当、淡泊名利的精神;学习他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

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赵维莅在分享会上说:“我的老师王振义,经过八年刻苦研究,找到了一种药,它能挽救最危重的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性命。这种药叫全反式维甲酸,这盒药在国外售价600美元,但当时在中国一盒只要11元,即使三十年后的今天,也只要290元,还能纳入医保。‘全反式维甲酸’问世后,为造福万千患者,王振义老师放弃了专利权,仅此一项,这盒药为全世界减少了上千亿元的医疗支出。”

后来,王老师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使得这一曾经最为凶险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5%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成果被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还被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小陈(化名),是一名来自科研院所的普通科技工作者,也是一名血液病患者,他说:“12年前的2012年2月22日,我因患上白血病进入了瑞金医院门诊十八楼血液中心,当我被确诊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时候,周围的病人和家属投来羡慕的目光,因为王振义院士把最凶险的白血病给搞定了,得了这个病真是不幸中的万幸。王院士提出了‘上海方案’,我就是受益者。”

王振义院士不仅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好医生,更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平易近人的同事,他总是毫不吝啬地将自己渊博的知识分享给学生和同事们。

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鸿利分享了他和王振义的故事:“1972年起,我与王院士接触比较密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那时条件很简陋,没有办公室,只有个图章,一直装在所长王振义的背包里。1973年我调到检验科,我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干到现在,路走不通的时候,我又去找王院士,他再次鼓励我要坚持下去,‘从基因角度深入发展’,他这一句话就是一把钥匙,后来我们就逐渐发展到基因领域,这个领域就是汪洋大海。”王鸿利觉得,要向王老师学习他的敢想、敢做、敢闯,再有,要学习他的尽心、尽力、尽责任,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为病人服务的精神。

“陈竺和我是王振义老师在改革开放之后招收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个艰难的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赛娟回忆说,一晃30多年过去了,那时瑞金医院血液科几乎没有实验室,从那个四五平方米的简陋的“灶披间”起步,到如今王老师获得“共和国勋章”,她由衷地为血研所这个团队而自豪。

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分享道,王振义院士是教授他病理生理学和血液学的老师,1988年,法国科学院邀请王振义院士去交流。“我们很多同学去听王院士讲课,他法语、英语切换自如,侃侃而谈,看到他在讲台上谈笑风生,我们都很激动,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郑民华说。

通讯员 李东 祁洁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