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社区医院收获更多居民信任 “袖珍园”记录家中三代人童年
第T5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2024-09-30
与复二幼儿园结缘半个世纪的老师——

“袖珍园”记录家中三代人童年

幼儿园虽小但欢乐不断 陆梓华 摄

蔡海政陪孩子们玩耍

“这是非常神奇的一件事情,一个幼儿园几乎见证了我人生所有的成长经历。”

蔡海政

黄浦区复兴中路第二幼儿园校友、教师,在该园从教36年,曾入选“十五”首期卢湾区中青年骨干教师。复二幼儿园创建于1954年,是公办一级幼儿园。蔡海政和她的姑父、表弟、儿子,一家三代都曾就读于此。

每天从轨交10号线“一大会址·新天地”站5号口进出的人很多,但若非特别留意,很少有人会留意“贴隔壁”就是一个幼儿园。藏于闹市的复兴中路第二幼儿园很小,但对于蔡海政来说,它又很大,大到可以储存她近半个世纪的回忆——1974年,4岁的她第一次走进幼儿园大门;1988年,她从幼儿师范专业毕业,回到这里做了老师。不知不觉,如今她到了快退休的年纪。

更奇妙的是,她的姑父、表弟和儿子也都曾在这里度过一段童年时光,记忆如同一扇旋转门,在三代人心中交叠出温暖影像。

同个地方不同身份

蔡海政的姑父,是复二幼儿园首届毕业生。“今年我们幼儿园园庆70周年,有校友在群里发了一张第一届学生的毕业照,表弟看到了,往家族群里一发,姑父竟然一下就找到了他自己。我们这才知道,原来阿拉三代人都在这里读过书!”蔡海政说,姑父对幼儿园的记忆已经模糊,但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复二幼儿园差不多就是她入园时的模样。

“阿拉小辰光,和现在不好比的!”蔡海政回忆,当年教室太小摆不下床,午休时老师就拿出席子往教室地上一铺,天气冷就再铺上一层“棉花胎”。一个“地铺”6个娃,你的头挨着我的脚,乖乖躺好。有的班级席子不够睡,几张桌子拼起来变成临时小床。在孩子们眼中,“睡桌子”可是一种“奖励”,说明自己很乖,不会打闹滚下来。

那个时候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冬天,教室中间烧起暖炉,用木栅栏围好;夏天,老师们的蒲扇摇啊摇,双手在孩子们背上轻轻拍啊拍,就拍出了一个午后的宁静美好。

或许是回忆美好,或许是受教师世家影响,初中毕业时,蔡海政报考了幼儿师范专业。一次,学校举办专家培训,讲台处坐着的竟然就是她印象中那位特别爱笑的女老师严文侠。更让她惊喜的是,严老师竟一眼认出了长大后的她。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复二幼儿园在全市幼儿园中率先探索“娃娃学电脑”,30多台电脑气派地塞满机房,孩子们兴奋地跟着老师学习输入命令,“指挥”电脑画画。蔡海政的儿子大班时转来复二幼儿园,神奇的电脑世界很快让他着了迷。如今,他所从事的工作也和信息技术相关。

“螺蛳壳”里开心依旧

“螺蛳壳里做道场”做了几十年,“螺蛳壳”依旧袖珍,每一寸空间的“花样经”却越来越透。“老早幼儿园其实有两幢姐妹楼,当中不通。现在两幢楼全部打通了,楼顶是露台,小朋友最开心,跑上跑下,觉得幼儿园像迷宫。”蔡海政笑道。

在市中心“铂金”地段安家70年,复二幼儿园的操场在很多人看来顶多算个“天井”,两个“天井”加起来不过200平方米,但孩子们的运动时间从来不缺。蔡海政小时候,老师每天带着大家从后门的弄堂里穿出去,在上街沿慢跑;“天井”里能开展的运动不多,孩子们就骑小三轮自行车绕圈,没想到就此迎来蔡海政的“高光时刻”——1975年9月,新落成的上海体育馆举行了一场全市幼儿运动表演,她幸运地成为小骑手之一,照片和报道还登上了当年报纸的头版。如今,复二幼儿园的老师们发挥创意,因地制宜设计运动方案——地面空间不够,沙坑里长出“滑梯”,大树上垂下绳梯,墙上装起挂钩……

蔡海政说,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帮老师“做事体”。比如,每次午睡结束,大家都会抢着帮老师卷席子。如今,在复二幼儿园的教室内外、走廊里、露台上,到处贴着孩子们的“议事方案”,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很认真地“做事体”。“刚开始当老师那会儿,大家习惯了照本宣科。后来随着理念的改变,我们知道要多让孩子去尝试、去探索。”蔡海政说。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