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云间中学的学生阅读夜光杯展板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与其说这是一场由作家主讲的报告会,莫如说是一次传媒网红与当代中学生的贴心交流。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指导,新民晚报主办的“夜光杯”校园行活动,10月12日下午走进上外云间中学。历史科普作家、自媒体人张玮讲述“兴趣的力量——从记者到作家,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是《历史的温度》系列和《写给孩子的论语课》的作者,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足球赛。张玮说,正是这两个兴趣爱好最终引导他走向了体育记者的专业道路。在阐述“兴趣的力量”这个主题时,张玮启发同学们:“你现在所喜欢的、所擅长的、所钻研的,可能未必会在短时间内显示出它的意义,但在你成长的道路中,终有一天你会发现所有的点滴都会串成一条神奇的线索,贯穿你的人生。”
有同学好奇地问,这是不是在佐证进入AI时代后,人们就可以不用再读书读报了呢?张玮说,这只是载体发生了变化,传媒永远会存在下去,这是合乎人类科技发展规律的。就好比从甲骨文到竹片文再到纸张的出现,当时用纸张替代竹片,不就是“新媒体”吗?但是,与电子书相比,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读纸质书籍。
令人欣慰的是,在电子阅读产品盛行的年代,学生的阅读习惯并没有完全“无纸化”。初二(1)班的靳笑颜、樊忠恕等几位男生说出了他们正在阅读的书籍,有鲁迅的《朝花夕拾》、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高尔基的《童年》、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高一(9)班的李成蹊同学说:“我的卧室里地上堆满了各种课外读物。今年国庆长假的7天里,我天天泡在松江区图书馆里,一般三天就能读完一本书。我读《历史的温度》,一遍遍地翻阅,就像一次次地与作家在对话,从字里行间寻找有趣的历史。”
会后,看着同学们纷纷围拢到作家身边聊着说不完的话题,宣沫校长指着会场墙上悬挂着的上外云间校训“读书润泽生命,奋斗点亮未来”说,不仅要引导同学们多读书,更要注重原本书的阅读,从而让阅读变成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