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用对敬词 秋水 情怀 稻田 跟作家三毛学厨艺 最钝拙的曾国藩 我们的基督山伯爵
第15版:夜光杯 2024-10-15

最钝拙的曾国藩

蔡思行

对晚清洋务运动的影响,李鸿章似乎较他的老师曾国藩来得有名;但若论对后世修身智慧的启发性,曾国藩的影响极大。

后世关于曾国藩修身智慧的整理记录,最著名者有两本:梁启超编的《曾文正公嘉言钞》、许啸天编的《曾国藩名言类钞》。前者以文体为分类的准则,后者则分为治身、治学、治家、治世、治政和治军六个类目,收辑了曾国藩历来相关的文字和说法。

曾国藩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且看梁启超在上述一书序言的说法。梁指出曾氏是晚清名臣中“最钝拙”,终身都在困厄之中。然而,古代中国都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一个人死后留名的“三不朽”。梁认为,曾国藩“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梁强调,立志这方面是人人可学的。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曾文正公百多年前留下的话?且再看梁在序所说的话:“其一二有志之士,其亦惟乞灵典册,得片言单义而持守之,以自鞭策,自夹辅,自营养,犹或可以杜防堕落而渐进于高明。”在晚清,面对西洋思想的冲击,物欲横流,曾国藩等儒家志士仍秉持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这是支撑同治中兴的核心文化力量。因此,如许啸天在上述一书序言所说,不论个人还是为政,“总不能没有一种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精神”,而曾国藩正好在这两方面都留下不少智慧嘉言。

阅读“治身”所收录的文字,可能会觉得曾国藩正在讲述我们今日治学读书的道理。曾国藩是通过治学来治身的。曾氏给予我们振聋发聩的鼓励话:“虽懦夫亦有立志”“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又引南宋大儒朱熹的话:“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他谦虚地说,他一生为学从来没有用猛火煮过,有时有一点识见,都只是从悟境中来,偶然用功都是游玩的心态而已。曾国藩强调:“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换言之,治身重在立志,起首要以坚定的意志定下修行的规矩来,不能马马虎虎,一曝十寒。

士人,在我国古代是怀抱儒家思想的读书人,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有三个要遵守的条件:有志,有识,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有识值得我们再深思。“有识”不是今日我们所说的有识见。从曾国藩的角度,有识就是不要自大:“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曾氏指出,为学最重要的一点是“虚心”,这不无曾氏的经验之谈了:“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这位夜郎自大的文人,骂尽天下文人以至主持科举考试的考官和翰林院掌院。曾氏批评,如果这位文人懂得自省,会知道自己所作的诗文,既无胜人之处,亦有不堪对人之处。结果如何?“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简言之,知己不足,才能求寸进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