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没了沃特斯就不会打球了? 比大牌比热闹还不如比积累 守正创新 精品迭出 上海舞台力争叫好又叫座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4-10-17

守正创新 精品迭出 上海舞台力争叫好又叫座

《牡丹亭》剧照 记者 王凯 摄

今晚,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李清照》将作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在中国传统卷轴的“展卷”中缓缓“铺陈”出“中国第一才女”的神韵。这也是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之后,又一部守正创新且兼具市场口碑的精品力作。自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上海舞台演艺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聚焦江南文化、挖掘红色文化、注重海派文化,绽放出繁花似锦的舞台景观,创作、演出了一批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

江南文化

彰显时代表达

据上海市文旅局统计,10年间上海共推出160余部大型创作,获得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文旅部“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田汉戏剧奖等在内的40多个奖项。在当前舞台艺术界最关心的“守正创新”方面得到了重大突破和成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戏曲、民乐等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面临的新课题。上海昆剧团55出昆剧《牡丹亭》,复原了全本所有篇章。“旧中有新,新中有根”是导演郭小男的改编思路。昆剧一定要忠于流派、忠于传承、忠于原著精神,但是也必须具有符合时代的表达、根植传统的美学,且能与世界对话。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透露,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四部剧目包括《牡丹亭》也经常受邀前往海外演出。从今天起,《牡丹亭》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的重要演出,将展开在法国的巡演。

上海民乐团推出的一系列民乐演出,从《海上生民乐》到《零壹·中国色》,每一步都踩准了时代审美的脉络。《海上生民乐》从成为2015年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的音乐会版,到2021年起驻场版呈现沉浸式多媒体效果的音乐戏剧,演至今年第五轮,注重音乐与科技,跨界融合书法、国画等元素且凸显了民族乐器乃至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演变。而《零壹·中国色》则更是在AI时代,邀约人工智能作曲,创作富有时尚魅力的视听作品。

红色文化

赢得热烈反响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京剧《龙潭英杰》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可谓是红色题材舞剧的全国票房冠军,破除了以往同类题材未必能兼得市场的局面。扎根于孙道临主演的电影,“平移”电影语言于舞台艺术后又融入海派文化特质,使得该剧在彰显红色主题的同时具备柔美、动人的情感特质,俘获了众人的心。自上央视春晚后进一步扩大全国影响力,乃至成为“文旅融合”项目的驱动力——外地观众来沪看,或者上海观众跟着该剧的步伐去外地看,一时成为风潮。

杂技剧《战上海》,则让全国杂技界振奋——原本纯粹依赖肢体难度表达技巧的杂技,也可以围绕红色主题成为感人肺腑的戏剧,也大大提升了杂技的艺术地位。京剧《龙潭英杰》则脱胎于“龙潭三杰”钱壮飞、李克农、胡底“铁三角”的真人真事,展现出中国隐蔽战线上的风起云涌。

海派文化

传递精神信仰

上海出品的艺术佳作,具有全国独有的海派文化吸引力。这不仅仅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战上海》的特质,也体现在沪剧《敦煌女儿》《飞越七号桥》以及话剧《家客》、舞剧《朱鹮》等一批获奖剧目之中。

沪剧《敦煌女儿》聚焦的樊锦诗,就是来自上海的敦煌守望者。以沪剧这一“上海声音”来表达其令人感动的奉献的一生,恰到好处地令人想到上海城市精神。同为沪剧,《飞越七号桥》难得的是由民营院团新东苑沪剧团创作、演出。剧中赵春梅的故事,源于七宝镇地下党员杨德明的真实经历。赵春梅原本是棉布商人,在解放上海前,她帮助解放军拿到了一张囊括虹桥、七宝、莘庄、梅陇的布防图……

话剧《家客》反映老年知识分子面对拆迁老屋的所思所想,不仅折射出城市更新给人带来的思考,也呈现出上海才有的生活形态、价值思考,并且这种思考并不仅限于上海,也具有普遍的人性关照,“居家不是客,客居不是家”……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