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图3
图4
◆ 姜连生
中国焚香的习俗历史悠久,秦汉以前就有了各式焚香用的香炉。到了唐代,琴炉才从香炉这个大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玩。到了宋代,琴炉的应用就非常普遍了。在文房用具中,琴炉是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物件。中国社会自古重视音乐,孔夫子制六艺,其中就有“乐”。古代宴乐场上,文人学士的书斋中,都离不开琴、瑟、筝、箫,为了营造高雅清香的环境,同时也为了计时,在弹吹乐器时都要燃香助兴。于是专门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便应运而生,并且起了一个极雅的名称——琴炉。清代诗人宋至的《秉烛夜话月圆时》中写道:“灯下书一卷,案上一砚池。花间一壶酒,月晚人不迟。翰墨飞风雨,笔毫生竹石。草堂煮春秋,琴炉独烟直。”
因琴炉燃香一次一支,故炉体要小巧玲珑,置于案桌前更显雅致。一般来讲,琴炉的口径在5厘米左右、高度在10厘米以下,所以一提到琴炉,人们都会冠以“小”字,称为“小琴炉”,这也是琴炉的明显特点。琴炉的材质多样,有铜、瓷、玉等;造型也多种,有带耳的,有不带耳的;有带底足的,有无底足的;有刻铭文的,有无铭文的;有带装饰的,有光素的。总之,五花八门,形态各异,其造型与工艺的不同也更能彰显使用者的情趣和品位。
笔者藏有几件材质与形态不同的琴炉,其一为双狮耳、底刻“宣”字款的紫铜琴炉(图1),口径4.6厘米,腹径5.5厘米,底足径3.5厘米,高3.6厘米;其二为更小的紫铜琴炉(图2),同样是双狮耳、底刻“宣”字款,口径3厘米,腹径4厘米,底足径2.8厘米;其三为双立耳圆柱足鬲式紫铜琴炉(图3),底刻“大清年制”,口径4.4厘米,腹径5.5厘米,高5.7厘米;其四为双立耳爵杯足通体兽面纹鬲式碧玉琴炉(图4),口径5厘米,腹径5.5厘米,高7.5厘米。这几只琴炉摆在案头或拿在手中把玩,感觉是一个庄严、灵动、诗意的存在。闭目想象,琴声悠悠,音韵绵绵,琴炉则立在一处肃穆不语,却也在画面中留下了敦久的身影。别说古人,即使到了现在,在静谧的书斋中宁神安坐,在琴炉中点一炷清香,抚琴弹筝,看着琴炉中袅袅升起的一缕青烟,闻着阵阵而来的幽香,真有物我两忘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