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顿·马萨利斯在演奏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他是联合国“和平使者”,《时代周刊》评出的“美国最有影响力的25人”之一;他是第一位赢得普利策音乐奖的爵士乐演奏家,曾九次捧起格莱美奖杯;他率领一手打造的林肯中心爵士乐团开疆拓土,开启属于自己的“爵士时代”——他,就是美国传奇小号演奏家温顿·马萨利斯。昨晚,上海交响乐团和林肯中心爵士乐团强强联手,在指挥家余隆执棒下奏响马萨利斯原创第四交响曲《丛林》。音乐会足足安可了20分钟,马萨利斯和乐手的精彩即兴表演将气氛推向高潮,余隆化身“迷弟”和小提琴副首席张松洁挤在一张凳子上,专注聆听、鼓掌微笑,就像他之前所说:“听大师演绎灵魂爵士,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流泪。”
《丛林》是纽约爱乐乐团为纪念成立175周年特别委约,2017年在林肯中心爵士音乐节首演。“描述的是我们的城市和生活,以及人性中存在却常被忽视的共性问题。”《丛林》是马萨利斯心中纽约的音乐写照:“现代世界有史以来人口流动最大、压力最大、最国际化的大都市”。整部交响曲时长超过1小时,分为6个乐章,包含拉格泰姆、非洲风格及拉丁音乐等丰富的类型。马萨利斯“城市音乐图谱”中还包括他钟爱的《上海组曲》,自上世纪90年代屡屡到访中国并流连于上海的他曾于2019年带着这部作品在上海演出,本月24日晚的演出中也呈现其中部分作品。
《上海组曲》的灵感来自中国神话、诗歌、美食和建筑等。9个曲目包括《外滩摇摆》《上海天际线》《猴王进行曲》《白玉兰》《火锅!》《九龙》等。说起“上海印象”,他滔滔不绝,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拥有深厚的人文历史,早在上世纪30年代,这里就有爵士乐队的演出,有音乐家来这里生活并成就一番事业。在他心中,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城市的“融合”特质与爵士乐的“融合”风格几乎一致。
作为唯一同时在爵士乐和古典音乐两个类别获得格莱美奖的小号演奏家,马萨利斯说:“音乐不存在边界,爵士与古典是共通的。”如同他在《摇摆交响曲》中所展现的,“古典与爵士,在演奏技法上、声部平衡上可能有些不同,但根本上两者是互通的。两者之间既有边界,又没有边界。就像人和人之间,有年龄、肤色、种族的差异,但若抛却皮囊去看,都不过是一副骨骼。从精神层面去交流,就有心与心的感应。”
马萨利斯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创作的爵士乐作品中,就有《李白蓝调》《五行》等。在《李白蓝调》中,他将李白与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进行类比,展现李白诗中的豪放与浪漫。在《五行》中,融入了中国五行遵循自然规律相生相克的道理。他最近在研究中国古乐,并尝试用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来创作。他说:“我们探寻音乐,就要探寻音乐背后的文化。我不喜欢简单地汲取元素做拼贴,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感悟将中国哲理融入音乐。”
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智慧,不论是阴阳的概念还是五行的道理,都是在看似极端不同的事物中寻求微妙的平衡,“孙悟空和李白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马萨利斯说,“我们做音乐,就是试图将世界不同的文化从根源上找到连接,寻求共鸣。”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