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八旬“正新”愈发率真 上海魔力 永不消散 用“魔法”诠释平凡中的不凡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4-11-04

用“魔法”诠释平凡中的不凡

央视《平凡匠心》聚焦两位海派魔术师

刘明亚

李凡

扫码看视频

11月2日和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纪录片栏目《平凡匠心》连续两期聚焦上海魔术师刘明亚与李凡。他们用坚持和创新,将“海派魔术”的独特魅力传递给观众,在平凡的日常中不断追求极致,演绎出属于魔术匠人的动人故事。

据节目组透露,当初他们从本报9月6日刊登的一篇特稿《「大魔术师」是如何养成的?》中关注到海派魔术师这一群体,最终将刘明亚和李凡的故事搬上荧幕,而本报也积极参与,作为协助拍摄单位全程支持节目制作。

一秒间的奇迹

在上海马戏城的舞台上,刘明亚用仅仅一秒钟的抛接球动作展现出手彩魔术的独特魅力。这样短暂的瞬间对观众而言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但对刘明亚来说,却是千万次重复练习的结晶。

出生于陕北农村的刘明亚,17岁时被扶贫教师岳勇的一场魔术表演深深吸引。这个偶然的机遇为他打开了通往魔术之路的大门。在岳勇的推荐下,刘明亚进入上海市杂技家协会,成为“海派魔术代表性传承人”周良铁的弟子。“岳老师给全国的杂技团写了20多封推荐信,最终是上海接纳了我。”回忆当年,刘明亚充满感恩。

初到上海的刘明亚对魔术有着大胆的想象与创新。他将传统的空手变球魔术改良,将道具球换成了真鸡蛋。这一改变对他的技艺要求瞬间提高了数倍——鸡蛋易碎、形状不规则,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他用近半年的时间反复练习,每天都在鸡蛋摔碎中前行,才最终掌握了这项极具挑战性的表演。

然而,难度带来的精神压力同样沉重。一次演出中,鸡蛋意外碎裂,狼狈不堪的场景让他感到无比尴尬。之后,他每次演出前都会前往超市精心挑选大小、重量、颜色一致的鸡蛋,那段时间,他几乎成了鸡蛋摊位的常客。

但刘明亚的追求不仅限于手技,更在于表演中的情感表达。近年来,他尝试将魔术融入戏剧,成为杂技剧《战上海》的演员。这一剧目中,魔术不再是独立的技艺,而成了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以道具的创新设计与戏剧的巧妙融合,为海派魔术的戏剧化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有魔力的旮旯

在上海淮海中路的巴黎春天楼上,有一家神秘的“小店”——“魔术旮旯俱乐部”。店门平日关闭,唯有开场前15分钟,工作人员才拉开丝绒窗帘,迎接观众。这家俱乐部是90后魔术师李凡创立的。

“旮旯”意指“犄角旮旯”,象征每家店面积虽小却独具风格;又是英文“gala”的谐音,寓意魔术集锦。自2021年9月田子坊开出首店以来,李凡已经在徐汇、黄浦、长宁和浦东开设了数家分店,还将魔术俱乐部开到了全国多个城市。

在这里,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表演的“共创者”,一场70分钟的演出,魔术师与观众互动不断,惊叹与笑声此起彼伏。每位观众不仅能体验“近景魔术”的神奇,还能学会一些小魔术,成为日常聚会中的亮点人物。

李凡从自学小魔术起步,到逐步走上舞台,再到将魔术融入日常。他的目标是让魔术的观赏与体验像看电影、打桌球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更多人感受到魔术的魅力。他坚信,每个人都可以用魔术装点自己的生活。

刘明亚和李凡的故事,展现了海派魔术师如何在平凡中追求极致,突破传统,用心雕琢属于他们的“匠心之作”。他们不断追求创新,将魔术带入大众生活,让人们在瞬息万变的“奇迹”中,感受到生命的惊喜。

驻京记者 赵玥(本报北京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