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昆团长谷好好(中)在《太和正音》(第一季)排演现场
故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活方式的精粹展示;昆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舞台艺术的精髓体现。两者相遇,就是即将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外滩友邦大剧院上演的《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由故宫博物院与上海昆剧团联合出品,国家话剧院院长、著名导演田沁鑫执导。
2019年起,上昆与故宫开始彼此的双向奔赴,研讨600年昆曲与600年故宫这两大世界遗产、文化IP的活态传承、守正创新。去年3月,双方形成战略合作。今年,正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10周年之际,在深耕清宫馆藏戏曲精华的基础上,《太和正音》应运而生。
故宫不仅仅是物质价值连城的博物院,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博物院——戏曲,就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代表。《太和正音》正是自故宫收藏的11498册、6467部、3200余种清宫戏本中,精心挑选的三出以节令为主题的剧目。其中以“中秋”和“重阳”两大节令为主题的,既有选自清代宫廷承应戏《江州送酒·东篱啸傲》《全福庆》,也有源自清代宫廷常演的传奇戏本《长生殿》。经专家、艺术家挖掘、整理、改编和创排,最终推出了《江州送酒》《中秋奏凯》和《长生殿·重圆》三出精彩剧目。而节令文化,也是非遗的一种,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内涵。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昆团长谷好好透露,创作过程秉承“尊古不泥古”的原则,深入源头挖掘宝藏:“相较于上昆以往的四本《长生殿》中的《重圆》,此次的《重圆》演出将更加完整,特别是众天女的‘羽衣三叠’,是昆曲历史上的大场面名曲,也是洪昇《长生殿》的压轴之作。”《江州送酒》与《中秋奏凯》整理改编的幅度则相对大一些。这些作品体现名士风流、将军奋勇。艺术家通过创作,将那些曾经在宫廷中反复上演的戏曲搬上了今天的舞台。
国话院长、导演田沁鑫则从北京赶到上海来排戏,“希望带给上海观众梦回紫禁城看大戏的感受”。自小就在北方昆曲剧社唱昆曲的她,“对于昆曲,没有拒绝的能力”。她对演员的要求不低:“既要关注人物内心多层次的情感表达,也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仙气’。”
谷好好表示,将以“在故宫修文物”的工匠精神,追溯昆曲创作的源头,探索昆曲创作的新路径和新方式,让现代与古代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赋予戏曲更强的生命力,这也是对全国戏曲院团在创作方面的一种引领。
在当前昆曲优秀原创文本稀缺,传统剧目日益减少的背景下,上昆多年来始终坚守“继承经典、打造经典、演绎经典、传播经典”的精神,推出“临川四梦”、四本《长生殿》、全本55出《牡丹亭》等一系列传统经典剧目,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充分展现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艺术特色。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