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红玉(中国画) 黄龙遇黑梨 借一本书,造一艘船 我与复旦的邮缘 也说猴 在航头稻田想起傅雷
第12版:夜光杯 2024-11-23

借一本书,造一艘船

韩浩月

坐过各种各样的船,河上的小舟,景区里的游船,大江大河边的排筏,从陆地到海岛的巨轮,路途漫漫的游轮……记忆最深刻的,当然还是承载不过两三人的小舟,那小舟的印象来自童年和乡村生活,也来自课本与其他读物。当那只造型修长、用一根竹竿或者两把桨就能驱动的物件被推送到面前,并且告知你那就是“船”时,“船”的印象就牢牢刻在了脑海里。

同样是船,李白把它写成“轻舟”,范仲淹说它是“一叶舟”,柳宗元认为它是“孤舟”,韦应物则观察到了它的悠闲,“野渡无人舟自横”应是给船赋予了人格的一句诗……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下,出现于现代的船,哪怕体形再庞大,功能性再强,也覆盖不了心中那艘孤零零又诗意盎然的小舟,仿佛只有这样的小舟,才能承载得起人的百般思绪。

古代的小舟,装不了几个人。“雪夜访戴”故事里,王子猷大概率是一个人撑船从绍兴去嵊州,一人一船也是水上风景当中,最让人心旷神怡的部分,就像清代陈沆《一字诗》所写的那样:“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论两人乘船的妙处,李白与他的粉丝魏万同舟自秦淮入金陵,特别值得一述,但要问我最想见到哪两个人一起乘船,答案肯定是李白和杜甫,遗憾的是,这两位大诗人都逝于船上,却从未有缘同船共饮过,试想一下,在小舟这个狭窄的空间里,李杜二人喝得高兴了,该诞生多么令人爱不释手的佳句。

杨万里写“一叶渔船两小童”,写的应是三个人的船,小童不能撑船,必须有个艄公,这个画面很是有趣味,只是趣味的来源,完全是因为小童的缘故,小孩子调皮,在船上未必能老实,惹得艄公不停吆喝管束,给河上带来了许多热闹。但也有三人同船的悲剧故事,比如杜十娘和李甲回瓜州,乘坐的就是一艘便船,在得知李甲背信弃义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跳船自尽,这会给那个艄公留下不小的心理阴影吧,是不是有种可能,若是两人同行,没有艄公在场,杜十娘就不投江了呢。

小小一艘船,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若说众多的交通工具里船的心事最多,也不为过。

想到写这些,是因为最近给一本书作推荐语,写了一句“借一本书,造一艘开往春天的船”。之所以有此句,是因为许久没有坐过船了,在城市久居,能接触到“船”这个字眼的唯一机会,就是每年交一次“车船使用税”。舟能渡人,书也可渡人,想想那些难题与困惑,有不少就是通过一本书解决掉的。一本书就是一叶舟,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就等于把它轻轻放进人生的河流中。阅读是可以独自完成的行为,一人一书,如同一人一舟,就那么漂荡着、放逐着、行进着,在某一刻,沉重就消失了,轻盈就降临了。

不是每一艘船都可以开往春天,但每一本书,却都可以带人去往春天——如果觉得春天才是心目中最理想季节的话。在以书为舟的自渡中,可以遇见古往今来所有有名有姓或者无名的人们,若有意,可暂停,与他们倾盖而语,互诉一下心事,当这趟虚拟的旅行完成之后,或会收获那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与释然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