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微短剧不能让“霸总”霸屏 你知道“鲁迅喝咖啡吗?” 去华侨大楼看展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4-11-28
外滩区域再添一处艺术场馆

去华侨大楼看展

外滩区域艺术机构集聚,艺术氛围浓郁,沿江建筑或充满历史底蕴、或时尚现代感十足。本月起,外滩区域(四川中路九江路路口)再添一处免费开放的艺术场馆——外滩111艺术空间·华侨大楼分馆(见下图)。华侨大楼空间举办的首个艺术展览是“自生长——陈澈作品展”(见左图)。

历史文化活化石

这个艺术空间所在的华侨大楼距离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仅一个街区之隔,属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之一。华侨大楼占地775平方米,地上九层,局部地下一层,外形上小下大,五层以上逐层缩小,似宝塔形,目前二层辟出了300多平方米用于艺术展览。这一空间也是外滩111艺术空间新辟的一个艺术场馆,与上海信托主楼坐落于九江路的一南一北。

华侨大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建,英国Davies&Brooke设计。建造初大楼五层以下办公(曾为裕太洋行办公场所),以上作居住功能使用。依据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保持原貌”原则,华侨大楼在这片区域改建时得以保留。2010年,大楼进行了外立面修缮,保持原有功能。今年上海信托正式搬入。

这栋百年建筑的大楼外观具有鲜明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局部弧形窗体和带支托檐口,配以简单线脚构架,显得格外分明庄重。这种建筑风格源自20世纪初期的西方建筑潮流,强调稳重、富有层次感的设计,形成了一种清新、典雅的海派特色,反映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作为金融贸易中心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独特城市风貌。改造后的建筑保留了一些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细部特点,如绿色的四方攒尖顶和仿石质斗拱装饰的檐口,当时上海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可以显见。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九江路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聚集了大量中资和外资银行,华侨大楼的名字是因为新加坡华侨银行的入驻而得名。如今,华侨大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上海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成为城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个展览有特色

“自生长——陈澈作品展”是外滩111艺术空间华侨大楼分馆首个艺术展览,本次展览展出了包括《未知生长系列》《内生长系列》《梦幻丛林系列》《蓝色生长系列》《红色生长系列》等在内的多个系列作品。在艺术家陈澈的作品中,观众透过形态各异的元素变化,不仅感受到他对自然环境的深刻审视,更见证了他对内心世界的持续探索与诠释。

对于在乡间长大,自小就喜爱摆弄花草的陈澈来说,植物是他的灵感对象,一切来得很自然。他观察树叶的纹理,凝视湖面的涟漪和树木在水中的倒影,以他精准的写实技术将树荫在水中颤栗的瞬间转译成置于画布上的永恒。英国留学期间,陈澈开始了他从具象向抽象的转型,在向抽象渐行渐近的探索中,他开始以抽象手法处理自然景观的局部,以一些冷色调缀以色点细节的树木水塘、原野荒径。直至近年,气泡,斑点,孔洞,圆隙,细环,微沫……这样的视觉语言,以极富变化的形态“覆盖”在了陈澈的画布上。如《内生长系列》中由椭圆斑块和管状物纵列而出的节奏感,在陈澈的笔下表现得更加繁复微妙,与这栋清新典雅的海派百年建筑搭配得宜。

空间和展览均免费向公众开放。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