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宏源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所所长
人们经过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的会场 新华社 发
巴库大会中国角的展台
延期30多个小时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24日凌晨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闭幕。大会达成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成果。
如何看待本次巴库气候大会的成果?主要分歧在哪里?全球气候治理前景如何?我们请专家详细分析。 ——编者
悲观气氛中谈出成果
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紧迫挑战,也是全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世界经济总体低迷的形势下,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放缓,欧美国家气候政策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随着全球气候谈判步入资金配置的“深水区”,南北分歧持续扩大,欧美国家“气候怀疑论”盛行。
巴库气候大会的现状体现了全球多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与挑战,大会汇聚了近200个缔约方代表,聚焦气候变化应对的核心议题,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碳市场、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透明度等问题展开艰难谈判。
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闭幕大会发言强调:“30年的气候公约治理进程历经考验,虽非一帆风顺,但始终在向前行。人类是命运共同体,面对气候危机,我们唯有团结协作、共同应对。”
巴库气候大会是在全球气候灾害升温的背景下举行的,2024年,世界正经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地表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4℃,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破坏,极端天气导致的经济损失已高达2万亿美元,受灾人口超过16亿人。其中,发展中国家因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远高于发达国家,加剧了全球气候适应能力的差距。
联合国《排放差距报告》认为,“2020年出生的一代人与1960年代出生的人相比,一生中将面临多7倍的极端高温天气,2.6倍以上的干旱,2.8倍以上的洪水,全球80亿人都处在气候高脆弱的环境中。”气候变化下,未来的人类会成为受害最深的群体。
与此同时,“气候怀疑论”冲击了气候治理“生态中心”的地位,为发达国家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前景带来“阴霾”。美国总统拜登连续两年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再次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反复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窗口期正在关闭,2024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差距依然巨大,本世纪气候治理前景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全球治理无比重要。
经过长达两周的艰苦谈判以及接近两天的加时谈判,大会就多项关键议题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在悲观的气氛中达成乐观的成果,为《巴黎协定》前行带来了一定的进展。
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进一步巩固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势,再次证明多边主义和公约机制的有效性,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气候多边进程不可逆转、各方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积极信号。
多项关键议题获进展
2024年是气候变化的资金年,巴库气候大会也被冠以“气候融资大会”的称号,主要聚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支持。巴库气候大会明确了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提供至少3000亿美元资金的目标,并设立全球每年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虽然离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但较之前的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目标有了提升,这些资金目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为推动气候行动创造了条件。本次会议还启动损失与损害基金,弥补了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责任分担上的鸿沟,为最脆弱的国家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支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但是承受着最直接的气候威胁、最脆弱的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每年获得的气候资金仍然极其有限。特别是多年来,发达国家在气候融资上的承诺履行情况一直不尽如人意。美国对资金问题仍然缺乏明确和可持续的法律承诺,特朗普政府即将上台加剧了各方对巴库气候大会气候融资可信度的担忧。此外欧洲国家面临着经济下行和财政困境,气候变化资金的持续投入或将难以实现。
巴库气候大会依旧把能源转型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特别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清洁能源的公平转型。这一议题的讨论由国际能源署(IEA)高层主导,强调公正和公平的转型路径,同时提出了多个关键性倡议,包括“全球储能和电网承诺”“氢能宣言”以及“绿色能源区域和走廊承诺”。巴库气候大会呼吁各国通过全球协作加速落实能源目标,特别是提升能源效率、减少甲烷和化石燃料排放,以及在发展中国家扩大清洁能源投资。但不少石油生产国依然反对2023年迪拜气候大会“全球盘点”所达成的脱离化石燃料转型共识,沙特等国坚持不接受任何具体针对化石燃料行业的文本,全球能源转型之路依旧漫长险阻。
巴库气候大会也标志着全球碳市场机制的里程碑进展。会议明确了碳市场的运行规则,通过了统一的碳信用交易规则,包括碳信用生成、核查和交易标准。这一机制预计每年可为各国国家自主贡献节省约2500亿美元成本,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额外资金支持。这标志着全球碳市场从理论构想到实际操作的转变,为各国通过交易碳信用额度实现减排目标提供了新路径。碳市场机制的建立,激励了更多技术创新和资本投资,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具有重要意义。但本次大会尚未解决国际碳信用额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问题,“漂绿”和双重计算等现象可能削弱减排目标的有效性。
巴库气候大会尽管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首先,在确保“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发达国家是否能真正兑现承诺、切实实施减排措施,依然是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大挑战。其次,在气候融资方面,虽然各方重申了资金支持的重要性,但实际资金的流动性和承诺的落实情况远未达到预期,发展中国家在融资方面依然面临严峻的困难。最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政策和目标上的巨大差异也为一致行动带来了障碍。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气候政策回摆,削弱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整体效果。
气候治理中国作贡献
面对复杂国际局势和不明确的未来挑战,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确定性。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积极引导和推动了《巴黎协定》《斐济实施动力》《格拉斯哥气候协议》《阿联酋共识》《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等成果达成,推进多项国际制度建设。
中国在巴库气候大会上的贡献体现在推动气候融资、强化国家自主贡献、促进技术转移与合作以及倡导南南合作等方面。2016年以来,中国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有力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这些努力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角色,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资金与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