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蓝色向日葵 坚毅与薄弱 “碧螺秋” “便当” 遇见罗丹 我是你的导盲犬 纪念刘大杰先生
第13版:夜光杯 2024-12-09

遇见罗丹

刘玲远

在费城刚邂逅罗丹,在上海又再见罗丹,这个秋冬季,一场现代雕塑的饕餮盛宴让我尽情得享。

位于富兰克林大道的费城罗丹博物馆以典雅的法国花园和建筑著称,是法国以外收集罗丹作品最多的一座博物馆。《思想者》耸立在博物馆道路尽头,七十多厘米高的青铜雕塑安放在高高的汉白玉底座上,前来参观的男士纷纷摆出模仿之态:右手攥拳撑着下巴,弯腰躬背,面带愁容,低头沉思,定格下美好瞬间。踏入文艺复兴式三角楣饰的大门,登上博物馆主体建筑台阶,《地狱之门》迎面扑来,灰白色大理石墙与黑褐色浮雕形成了巨大视觉冲击力。据介绍,罗丹的创作灵感来自但丁的《神曲》,因吉贝尔蒂的《天堂之门》在先,他决定创作《地狱之门》,人体交织的187人挤在地狱大门外,痛苦挣扎的面部表情直达人心。

步入馆内,近百件罗丹各时期的雕塑陈列其中,最让我怦然心动的是巴尔扎克像。1883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出资请罗丹为巴尔扎克雕刻一尊纪念像,作品问世后却拒绝接受,罗丹只得把雕塑拉回故居,直至他去世后二十年才重见光明。眼前的巴尔扎克,翘首星空、发丝散乱,身披宽大的睡袍,身体略向后倾。有人说巴尔扎克的造型颇像唐俑,我觉得更像《屈子行吟图》的形象,身穿长袍、仰望星空,“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他们都是一个时代最杰出的大文豪,都有忧国忧民的愤世嫉俗共性。如果说,《思想者》和《地狱之门》是抽象和哲学的美,那么《巴尔扎克》则是有血有肉的美。

回到上海,在上图东馆听了一场《在上海遇见罗丹——对话罗丹艺术中心创始人吴静》的访谈。这位来自法国的华裔收藏家讲述了罗丹的创作历程:为了雕刻出心目中最完美的巴尔扎克形象,罗丹读完了巴尔扎克的所有文稿和文献,前往巴尔扎克故居居住,在巴尔扎克的家乡与乡亲们对话,甚至找到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裁缝,前后共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

今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吴静带来了106件藏品,其中六件是获马克龙总统亲自签字后从巴黎罗丹博物馆借出的一级文物,包括第一次离开法国的《思想者》,按照国际惯例,外借的时间不能超过六个月。再次走进罗丹艺术中心,向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致敬的脚步,我已经迈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