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治理“大数据杀熟”不能靠“反向驯化” “小蓝书”邀你打卡“健康日记” 让患者尽快用上好药新药
第3版:综合新闻 2024-12-18

治理“大数据杀熟”不能靠“反向驯化”

潘高峰

最近一段时间,“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引发热议。

所谓“大数据杀熟”,即互联网平台商家利用所掌握的消费者数据,对老顾客实行价格歧视,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用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用户更高。这一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也损害了市场的诚信原则与健康生态。

而所谓“反向驯化”,则是指一些年轻消费者为避免被平台“杀熟”,开“脑洞”想出的应对之策。他们尝试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建立所谓的“人设”,试图让商家的大数据算法失效,从而避免入坑。

这种办法到底是否有效,先要打一个问号。据媒体报道,一位年轻人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发现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降价超过了2000元。但据多家旅游出行平台官方客服回应,机票价格实时变动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便这名消费者存在反复评论的行为,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用户评论所致。

果真如此的话,网友的“反向驯化”行为,更像是一种玩笑式的调侃,最大的效果可能只是情绪宣泄、自我安慰。消费者本应在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中轻松购物,如今却被迫学习各种技巧来应对商家算计,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退一步说,即使这种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也不能只寄希望于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而应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与有力的监管机制。

今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再次提到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要提升优惠促销透明度,清晰说明优惠券的领取条件、发放数量和使用规则等内容;要客观如实说明优惠券领取失败原因,严禁以“来晚了”“擦肩而过”等提示词掩盖真实原因。

虽然明令禁止,但如何才能在实际操作中让规定得到落实,还有着从纸面到地面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市场监管部门来说,消费者“用算法打败算法”的创意,看似玩笑,其实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商家通过科技手段,用大数据“杀熟”,监管部门也要主动作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对商家的定价行为进行监测与分析,及时发现并查处“大数据杀熟”行为,而不是仅仅依靠“人工抽查”“飞行检查”等传统手段实施监管;同时要思考如何通过科技手段简化流程和消除阻碍,帮助消费者更加便利有效地举证维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商家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轻易触碰红线。

当然,互联网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强对商家的管理与约束,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通过技术手段防止商家利用平台数据进行“杀熟”操作。例如,平台可以采用匿名化处理用户数据、设置价格监控预警系统等方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治理“大数据杀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效治理体系,还市场一片清朗,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公平公正的互联网消费环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