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举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暨校释、英译系列成果发布会,宣告仅剩两辑,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就将全部完成。
整理研究进入尾声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于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总数近2500枚,是目前已知战国竹简中数量最大的一批。其内容多为经、史、子类文献,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李学勤先生说过,要一年出一本,我们一定要实现这个遗愿,因为学术界在等待、在期盼。”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说。
多年来,清华简的抢救、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离不开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的孜孜以求。随着这项工作即将收尾,残碎的竹简越来越多,硬骨头越来越难啃,但是他定下一年一辑的规则,仍由清华团队恪守。
例如,今年整理出版的《两中》这一篇,比较残碎,没有编号,清华大学副教授贾连翔花了很大功夫将其基本复原,包括怎么折叠、存放都做了推理。而最后两辑的整理任务将更加艰巨,黄德宽透露,整理只是第一步,目前中心已经启动了清华简的内涵挖掘及传承传播研究。
此次发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一如既往由中西书局出版。新鲜出炉的藏青色线装六开本,比一张新民晚报略小一些。前不久黄德宽给一所高校寄去13本新书作为礼物,办公室同事告诉他:有67斤重!
持续14年的传统,让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顾青感慨,中西书局敢于以这样的形制、规模、成本投入到清华简中,在中国出版界是独一份,也正因为清华简,中西书局成为中国出版出土文献的顶尖出版社。
发现夏启最新史料
第14辑共收录《成后》《昭后》《两中》三篇竹书,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其中,《成后》《昭后》两篇首次发现西周早期成王、昭王治政思想资料,《两中》篇则是迄今发现的夏启为“天下王”的最新资料。
《成后》《昭后》两篇原编联为一卷,简长约41厘米、宽0.6厘米。简背有序号,分别编号,三道编绳。《成后》有9支简,《昭后》有7支简。两篇竹书都属于训典类文献,多用古语,涉及西周早期史事以及成王、昭王的治国理念,是在楚地传抄的亡佚已久的重要历史文献。
《两中》为长篇竹书,原有竹简88支,现存87支。简文假托圭中、祥中与夏启的对话,来阐发作者的治国理政思想。简文涉及夏朝初期的历史传说和上古政治思想等内容,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夏朝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走向大众走出国门
怎么把出土文献转化成既合乎古籍整理特点、又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出版物,对清华简团队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因而,此次发布会推出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第一辑(1~4卷)、《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第2卷、第3卷、第6卷和《走近清华简(增补版)》英文版。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已整理公布的清华简,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对释文进行全面校订和注释,并翻译成白话文。丛书还首次公布简文红外图版,附于各卷正文之后,供专业研究学者参考。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计划共出版18卷。该丛书每卷都会介绍学界最新研究情况,并由出土文献研究领域专家对简文进行注释、翻译,将清华简原文、隶定文字、现代汉字和英文一并呈现。
而第一部关于清华简的普及性学术著作《走近清华简(增补版)》,对清华简进行了全方位介绍。此次发布的英文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联合出版,英文翻译由武汉大学教授游长松带领的翻译团队历时四年完成。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认为,此次发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及校释、英译系列成果,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驻京记者 赵玥(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