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下的运动场地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火烈鸟操舞房 受访者供图
扫码看视频
新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0个
截至10月底,全市已完成新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0个,新建和改建市民健身步道62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605个、市民(职工)健身驿站74个、市民运动球场182片。
本报记者 陶邢莹
80后小伙卢冲,出生于嘉定区北管村,5岁搬到嘉定新城,如今,他选择回到家乡,投身新农村建设。不少大学同学很好奇,为什么他没有留在城中心。卢冲将手机里的照片发给大家看,除了鳞次栉比的别墅,还有市民健身驿站等配套设施,让他有安居乐业的动力。
在全新开放的四川北路街道市民健身驿站,70多岁的吴先生每天都会在这里运动一小时左右,并带动身边好友加入健康养生队伍。“老年人友好”体现在驿站的方方面面,吴先生夸赞:“生活品质提高了。”
2024年,越来越多的共享健身运动场所开到了上海市民的家门口,丰富了“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的内涵,让社区居民可以更方便去健身。
很方便的健身房
工作、健身两相宜,这是卢冲目前的生活状态。“新农村农民别墅第一期和第二期已经翻建好,我们全家去年搬回来住。”卢冲说。此前,村里有健身苑点,但器材不是很专业,“如果我们想要去健身房,需要开车到马陆镇或者南翔镇,距离这里6公里多。”而现在,健身驿站就在单位和家附近,午休或者下班后,在跑步机上跑10公里,再撸个铁,还有专业教练指导,卢冲再也不用为“去哪儿健身”而烦恼了。
健身,就像去便利店那样,来去随意、方便。
四川北路街道市民健身驿站位于四川北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面积近150平方米,有有氧运动区、固定力量区、自由力量区,充分体现着“小而全”,满足不同健身水平的市民需求。“60岁以上老人免费。”吴先生竖起大拇指,“政府为老百姓办了实事。”
华阳社区市民健身驿站俨然成了街道的网红健身房,官方推文下的留言里,其他社区居民纷纷表示羡慕:“什么时候,健身房能开到我家门口?”本周气温骤降,即便如此,晚饭过后前来健身的市民仍络绎不绝。倪先生保持着每周3到5次的健身习惯,“每天办公室里久坐,下班后必须要来动一动。”
“健身难、健身贵”是老生常谈。与常规商业年卡、月卡销售模式不同,驿站采取计时收费,每小时费用在3元至9元之间。“晚上最贵时段也才9元一小时,超级便宜,不用被年卡套牢。”南非友人格雷戈里告诉记者。
负责运营驿站的上海九回体育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彦博表示:“这个项目是公益性的,明年计划再开20家,市民可以通过小程序预约健身指导员进行增值服务。”
很CITY的操舞房
跳舞、跳操、亲子课程、宝妈课程……以“不要怕从零开始,只怕从未开始”为口号,火烈鸟操舞房是申城首个专门面向女性人群的共享健身房。
首家火烈鸟操舞房开在上海西站2号口下沉式广场,“下班乘坐地铁,顺路运动完再回家,让工作和锻炼无缝衔接。”罗小姐在这里找到了都市白领的“快乐老家”。生完孩子后,罗小姐想要重塑身材,也曾去操房跳过操,但她发现不太适合自己,“很多学员都是跟着一个教练跳了很久,像我这种初学者跟不上,只能躲在最后一排随便跳跳。再加上我平时带娃,没有固定锻炼时间,如果第二次再去跳,就更跟不上其他学员的步子了。”如今,她享受到了教练一对一的指导,“这里的教练很贴心,会特别关照每一个学员,选择课程时也分难易程度,对我们每个健身者来说都是个性化服务。”
商务楼宇里,也为每天坐办公室的白领开出了迷你健身房。中午时分,走进外滩金融都市运动中心,一片火热朝天的景象。除了基础运动项目,在超级火烈鸟操舞房里,记者看到,动感的音乐声中,女性们挥洒汗水,释放着工作的压力。
该运动空间隶属于小东门街道,租金、装修由区体育局和街道出资,引入第三方运营,这样各个项目收费可以低于市场价。据介绍,免掉的租金打包成福利,回馈给市民,一堂课只要50元。
充满智慧的篮球场
桂江路公共篮球场和康健社区体育公园市民球场这两处“家门口”的运动健身场所,如今是一片共享篮球场,其最大的特点是“智慧”。
附近居民陈先生十年前开始就是这片篮球场的常客。谈起篮球场的“新面貌”,他说道:“相比以前,场地的画线更加标准规范,打破常规的几何图案色彩活泼明快,篮球架也换成了地埋式,体现了专业和用心。”
除了智能的门禁系统,篮球场处处充满了科技感。通过后台数据,运营方能第一时间看到客流分布情况,知晓当天的运动服务人次、用户运动时长、分时段入场人次比例及活跃用户年龄分布等精细化数据分析。为了做好无人服务的保障,还配备了智能摄像头和应急医疗箱,切实筑牢居民的体育安全防线。
这些高科技手段,不仅让居民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运动时间,避免“白跑一趟”的尴尬,也能帮助运营方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加以调整。
健身场地变得共享与智慧,这样的案例在申城比比皆是。近日,洛克公园和九回共享运动场入选“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据洛克公园创始人、上海洛合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富祺介绍,每年来共享健身房的人数有30%的增长,这是一项实事工程,“我们的初衷是,以科技赋能、和政府合作、结合公益和市场模式,用新的运营方式,将共享健身的模式推广出去。”
角落里的运动场
北翟路中环桥下,曾是一片荒凉。如今,一座座“动物园”球场,让这里成为网红健身乐园。
北区粉红色的“火烈鸟”是室外篮球场,西区深黄色的“猎豹”是室内篮球场,东区黑白条纹的“斑马”则是足球场,成序列的设计元素和慢行网络,使得原本割裂的空间相互联系,添加的运动球场、座椅、照明等功能性设施也呼应设计主题,营造出协调统一又欢快的场所气氛。90后的陈翔是一名资深篮球爱好者,“在高架桥下打篮球,不用担心噪声扰民,在河边打球还有自然风,不用开空调,还能顺便‘低碳实践’一下。”
随着北翟路洛克公园的兴起,细心的市民发现,越来越多的桥下空间被重新利用起来。
位于云岭西路至苏州河段的普陀区中环路桥下空间,原本是垃圾清运车停放点,如今是占地达1.5万平方米的桥下体育空间。静安区改造了共和新路桥下110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对原有桥下体育场地、道路、停车区域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增加跑步道、滑板场、霹雳舞舞台等多元潮流运动元素,提供更多城市体育文化活动聚集地。
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打造藏在角落里的运动场,破解了老百姓“健身去哪儿”的难题。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增加了公共体育设施供给;鼓励和扶持了优质民营企业,推动本市体育产业发展;体现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
冬日渐冷,申城运动氛围继续火热。
相关链接
政府贴一点 企业让一点 百姓掏一点
按时段分为每小时3、6、9元三个档次,健身费用按小时结算。政府贴一点,企业让一点,百姓掏一点,自5年前第一家百姓健身房开启,目前全市已有6个区采取这样的模式,开出了40余家健身驿站,覆盖上海大部分区,一些场地还在探索共享健身指导、共享运动课程等模式,来惠及更多市民。
2019年,“互联网+体育”模式运营的共享健身在上海首创,形成可推广模式。通过共享运动场后台终端管理系统的“中枢大脑”,九回运动场地包括健身房、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多种类型可供选择,目前注册会员已达100万人。
场馆采取监控设置全覆盖的无人值守管理,市民可通过支付宝小程序扫码进入,实现快捷入场和记录。通过共享运动场管理系统,远程管理中心全天专人值守,关注场地现场情况。线下场馆配备巡场人员,第一时间处置各类突发情况,保障场馆运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