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湖高铁检测列车从湖州沈庄漾上方驶过 图IC
矗立在湖州市滨河广场的春申君像
黄浦江源
安吉余村 项飞 摄
“两山”理念在湖州不断拓展深化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湖轩摄
本报记者 黄佳琪
湖州,江南腹心之地。菰申同源,是黄浦江源起湖州安吉龙王山的水脉相连,是上海武康路、南浔路里藏着的湖州之名,是上海滩百乐门、新世界背后的湖商魄力,是湖州长兴水口“上海村”的沪湖交融,是一梦百年的铁路期许。
湖州与上海,自古同饮一江水,如今共享一体化。本月底,“玉带”沪苏湖高铁即将通车。作为“轨道上的长三角”的关键节点,这一历史性机遇,又将给湖州之地、给沪湖之情带来什么?
菰申同源
在上海闵行春申公园里,矗立着一尊塑像,大理石底座上如是镌刻:春申君,姓黄名歇,战国时代楚国大臣。曾经“请封于江东”,今天的上海城界均属于春申君的封地。上海简称“申”,正源自春申君。
100多公里外,在湖州市滨河广场,一座青铜塑像巍然而立,同样是春申君黄歇。改封江东后,春申君在湖州地区设置了菰城县。这是湖州地区行政建置的起始,也是湖州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正因此,湖州人将春申君奉为“湖州开城鼻祖”。
东西相映的两尊塑像,一如两地深远绵长的血脉纽带。而溯及两地的地理联系,更有同源之亲。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上游苕溪,源头就位于湖州安吉龙王山,苕溪也是湖州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水,滋养了土地,交融了两地。
事实上,菰申同源,并非停留在历史记忆之中,而是渗透在两方水土的生活日常。笋档船、湖丝船、石料船……据考,往昔之时曾有7种船只,频繁穿梭两地之间,连接起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例如,湖州盛产鲜笋,上海人爱吃笋,衔接其中的是一种独特的物流方式——笋档船。曾有诗云:“明朝已是春分节,双桨飞来笋档船。”载着湖州鲜笋的船只,在太湖之上昼夜兼程,只为让这份沾着露珠的脆嫩,送达沪上百姓的餐桌。
然而,交通曾一度堑着沪湖两地的交流。据载,辛亥革命时期,时任沪军都督的湖州人陈其美,就曾期望修建一条上海至家乡的铁路。上世纪90年代,湖州提出接轨上海,2005年前后,提出规划建设“湖苏沪城际铁路”的设想。
事实上,两地间隔不过百余公里,但高铁因绕行杭州,长达2小时,为此不少人选择高速来往两地,但便捷与效率难以兼得。
百年沪湖铁路梦。这份等待,随着沪苏湖高铁的通车,即将成为历史。这条长三角高铁网中唯一一次性贯通沪苏浙的铁路项目,缩短了湖州与上海之间的时空距离。
沪苏湖高铁由上海虹桥站出发,设计时速高达350公里。沿途设上海虹桥、上海松江、练塘、苏州南、盛泽、湖州南浔、湖州东、湖州站等8座车站。被誉为“沪苏浙第一天路”,沪苏湖高铁不仅是“轨道上的长三角”的关键节点,更是两地百年期待的实现,将时空距离拉近至40分钟,同时湖州也实现了“县县通高铁”。
沪湖同城
辑里湖丝,据传“一根能穿起8枚铜钱”,被称为“丝中极品”,很早便被选为皇家贡品。翻看19世纪的《申报》,报纸上设有专栏刊载湖丝报价,足见其受关注度。1851年,辑里湖丝在英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夺得金奖,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湖丝的声名远播,也离不开湖商的机敏。如湖丝般坚韧,湖商的开拓基因连接起了江南腹心之地与外界的联系,湖州也成为江南富庶之地。清末民初,湖商在上海滩上的经营活动,书写了两地经济合作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如今,走进位于湖州德清的浙江华诺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线一片忙碌,上海硫磺皂、檀香皂等日化产品在这里制造、打包,发往长三角地区大型商超。几年前,上海制造业的外移给华诺化工带来发展契机,企业与上海制皂、上海家化、上海白猫等品牌达成合作。目前,华诺化工约50%订单来自上海企业。
在今年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3处提及沪苏湖高铁,明确“这一历史性机遇”。今年年中,湖州研究制定《抢抓沪苏湖高铁开通机遇全面接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行动方案(2024—2026年)》,首次提出“全市域、全领域接轨上海”。
对于湖州而言,“抢抓高铁机遇”并非“选择题”,而是“抢答题”。高铁带来的,是出行方式的变化,也是时空距离重构蕴藏的机遇与活力。良好的资源禀赋、便捷的区位优势和潜力无限的市场空间,也让湖州“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加速成为现实。
站在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管委会二楼平台,高铁站在目力所及处。“现在,沪苏湖高铁已经成为我们出去招商引资的‘新名片’。”长合区投促局局长叶新桥难掩兴奋。
“见客户更方便了。”朴实的话,道出了许多湖州企业负责人对高铁的期待。上海客户往来更加便捷,国内外客户也能通过上海这一“世界窗口”直达湖州,商务洽谈、合作交流都将迎来全新的节奏。
随着时空距离的缩短,湖州企业也准备好了新的“打法”。在产业共链上,承接上海溢出和提供主动配套双向发力,在产业协同并进中推动发展能级整体提升,包括全面融入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共建产业集群;推动湖州八大新兴产业链与上海重点对应产业、特色产业园区建立“一对一”机制;精准对接上海大商务、大金融、大会展功能,主动提供配套服务等。
例如,八大新兴产业链之一的“地理信息+”就在德清迎来了“世界流量”。“湖州德清对于新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很大。”在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副院长吕旺看来,这为产业链的形成与集聚提供了支撑。目前,德清已汇聚430余家“地理信息+”企业,是中国地信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从“0”起步到世界瞩目,德清的蝶变折射出创新的发展密码,也展示了湖州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创意“重生”
湖州长兴曾流传着一句俗语:“挖不尽的长兴山,填不平的上海滩。”据说,上海外滩的建设,1/3的石料来自长兴。这些历久弥新的石材,见证了岁月变迁不改两地情谊。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湖州诞生并不断拓展深化。曾经废弃的矿坑,迎来华丽转身。位于德清镇五四村的一座矿坑,经过改造,绿草如茵、瀑布飞流、木屋静谧,引来众多游客争相打卡。去年清明,利用废弃石灰岩矿坑改造的“深蓝计划”咖啡馆,一天卖出8818杯咖啡,一举让“村咖”概念走红网络。工业风与ins风在这里碰撞,满足了年轻人的咖啡“脑袋”和“出片”爱好。
废弃矿坑“重生”成网红的故事,不仅于此,还有上海人熟悉的“龙之梦”。近日,长三角最大的室内冰雪娱乐城——龙之梦乐园冰雪世界迎来客流高峰,来自周边地区的冰雪爱好者在江南水乡感受“冰雪奇缘”。
酒店、剧院、古镇、野生动物园、马戏城、会展中心、湿地公园,占地23.48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4个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如果不了解,恐怕很难将乐园与废弃矿山联系在一起。湖州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盘活闲置矿山资源,开启绿水青山的创意重生。
“江南古镇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初见之下,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的南浔古镇似乎与众多江南水乡无异。然而,这里曾是“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商业传奇的发源地,浔商们在商贸往来中,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髓。细品古镇建筑便可发现,中西合璧的艺术审美里藏着南浔古镇独树一帜的奥秘。
漫步街头,融文化、创意与互动于一体的活动琳琅满目,从蔡崇信以体树人年度盛典的众星云集,到南浔国际亲子文化艺术季的温馨时光;从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音乐会的悠扬旋律,到古镇运河音乐节的火热开唱……南浔古镇,成为年轻人的“宝藏打卡地”。
“执”此青绿
若你钟情在室外雪域自由驰骋,安吉云上草原滑雪场经过连日“降雪”已作好准备。这座总面积30万平方米的滑雪场,有入门到高级三种级别雪道7条,小白可在此享受滑雪乐趣,大神也能在此感受征服的豪情。
而当冬雪退去,这里又是另一番光景。借“浙北之巅”的高山优势、凉爽的气候、优美的云海奇观,摇身一变成避暑胜地。
安吉,取自《诗经》“安且吉兮”,寓意舒适且美好。这里的绿,深浅交织,清风拂过,层叠绿意好似浪花翻滚,涌动着蓬勃生机。19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安吉余村落地生根,也让安吉诠释其名,处处“安且吉兮”。春可采薇、夏可玩水、秋可观星、冬可滑雪,这座清丽宁静的江南小城,不仅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更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首。
年轻人享有乐趣,银发族亦能寻得乐土。浙江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不足19平方公里的村域内有近500家民宿,分布在青山绿水间。崇明糕、八宝饭的商铺随处可见,民宿主与店老板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这里也因此被称为“上海村”。紫笋茶制作技艺非遗工作室、大唐贡茶院、唐潮十二坊落成的背后,则蕴藏着村庄在文化传承中的探寻与创新。
在莫干山体验民宿风情,在安吉沉浸竹乡之美,在南浔寻觅原味江南,在湖州看演唱会、跑马拉松……一水相连,一脉相通。从明清时期小舟三天三夜的航行,到1936年苏嘉湖公路半日的路途;从318国道的3小时,到G50申苏浙皖高速的1.5小时,再到沪苏湖高铁的40分钟,湖州与上海的距离不断缩短,脉动更加同频。
绿水青山间,沪湖两地将开启怎样的新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