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5日 星期六
那盏灯火 天地间有一座番薯林公像 九十年前的一次旅行 海上舞影 长春的早市 百尺朱楼临大道
第15版:夜光杯 2024-12-24

长春的早市

王丽萍

11月的一个早上,我来到了长春最大的早市永兴农贸市场,它地处老城区,分东西两侧,经营总面积近1.7万平方米,经营业户千余家。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卖大酱的大哥。

他卖的酱叫“特色农家酱”,卖酱的大哥头戴一顶紫色绒线帽,卫衣上印有金光闪闪的皇冠,十分霸气豪迈。他扯着嗓子喊:嘎嘎香啦嘎嘎香!一位大姐上前,问这酱多少钱一桶,那个桶的大小,相当于我们上海杏花楼装芝麻粉的那种桶。只听大哥抑扬顿挫道:5元一斤!大姐气壮山河:买三桶!我有点惊讶,这得吃多久啊。大哥接招:买四桶得了!一百块钱4桶!大姐掷地有声:好嘞!

说时迟那时快,大哥大勺大勺地往桶里盛酱,大姐继续唠嗑:这酱就是盐和豆子吧?大哥掏心掏肺语重心长:就是豆子跟盐和水,其他啥都没搁!边上的伙计赶紧接过话茬:没有添加剂、没有防腐剂!大姐哦哦地点头,然后感伤起来,回忆绵绵往事:我为啥要吃你家的酱?因为你家的酱啊跟我家的酱是一个味,我家老太太以前做的,可惜老太太已经不在了……

这就是吃情怀了,惹得一边看“戏”的我也忍不住要买。大姐、大哥瞥我一眼,一看我南方人的样子,忍不住言传身教起来:你啊,买回去以后,想生吃就直接拿菜蘸酱,想熟吃就把它做成鸡蛋酱,完了做菜的时候一起炖也成。我问大姐:你买四桶酱回家搁哪儿啊?大姐说我搁外头啊,这可得吃一大冬天。我茫然地看着他们说,上海现在外头还有十几度,大哥大姐同情地看着我,同时道:那还叫冬天?

我买下了7元一瓶的酱,快递寄回家又花了十几元钱,可买得很开心,被陌生的大哥大姐一五一十地言传身教,心里更加热热乎乎,逛早市的脚步也格外舒朗轻快。走过一些摊位,价格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也忍不住记了下来:延边朝鲜族手工泡菜6元一袋、冻带鱼4斤20元、大碴子粥3元一碗、东北大花背心45块一件、五仁月饼一元一个、当地油豆2元5一斤、新小米4元一斤,小西红柿2元一斤,辣椒5斤10元,周边还有卖“锅包肉”的,15元一份。

此时此刻,一阵脆生生的吆喝传了过来,拐角处,一个卖卤菜的摊位上,一男一女正抑扬顿挫地叫喊着:好吃不贵啊经济实惠啊!话音刚落,浓香阵阵,让人驻足停留。只见热气腾腾的猪蹄、猪头肉被轰轰烈烈地摆在大盆里,老板扯着嗓子呼天抢地:我卖急眼了!然后举着一只大肘子伸过来:18啦18啦!18一斤的大肘子,18一朵花啦!细看那肘子,皮光润亮,煮卤的时间一定恰到好处,香浓阵阵,令人垂涎欲滴。如果再来一杯小酒,啃一口肘子,那个酣畅淋漓的劲儿啊,就是火辣辣暖洋洋的好日子喽。

说起了酒,这不正来了。广场上,只见一辆大车上墩立着至少6个大酒罐,酒罐有半人多高,酒罐上的标记一目了然:红高粱三年陈酿10元,高粱窖王30元。“自己酿自己卖,买10斤赠5斤”。看看吧,气氛都到这个份上了,再不吃点啥真是白来一趟。我买了10块钱的大饼,结果老板递过来10块钱有8个大饼,还分了两袋装!东北人真是实在啊。

不知不觉已是中午时间,有些摊头开始撤了,这里早晨五六点钟营业,直到中午。那家卖延边泡菜的摊主告诉我,他家东西好,一般一小时卖完就收摊了,来的多半是附近居民。一边的地摊上摆着旧杂志,有2003年的《青年文摘》和2004年的《上海文学》。我蹲下来翻,老板说:喜欢?送你了。

离开早市的时候,一个穿着一身大花袄、头戴绿色头巾的姑娘站在凳子上,挥舞着二人转手帕,她笑容美丽声音漂亮:来来,这边瞅瞅这边瞅瞅!嘎嘎香的大瓜子先尝后买嘞,不香不要钱嘞……

回到上海以后,我很快收到了长春快递过来的“东北农家酱”,我按照卖酱大哥说的,分装在不同的玻璃罐里,放入冰箱。晚上,我倒出一点点在碗里,用黄瓜蘸着酱,味道浓烈且十分奇特;再拿出早市里买的那个大烧饼,烤软乎了掰着吃……嗯,嘎嘎那个香啊。

长春早市给我留下了绵长的回味。早市是细碎生活的点滴,也是一个城市活力的体现。我喜欢这样面对面的热情,喜欢这些掷地有声的吆喝,更喜欢平凡质朴的人们身上那乐观潇洒的劲儿……小小日子,烟火人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