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朝晨
凡从上世纪60年代初过来的人,都使用过“副食品供应证”(上海人俗称“小菜卡”)。购买蔬菜和副食品须凭“小菜卡”,每人每天二两蔬菜,每旬每人四分钱豆制品,每户每旬一斤鸡蛋;逢年过节凭卡购买一次鱼。
那年一个冬天的清晨,我四点半起床,赶到菜场。在我之前已有数十人站着,还有许多的破篮子、碎砖头代替排队的。一到五点半响铃开秤,早已等得不耐烦的人群往前挤,轧扁篮子、丢了手套、踏塌鞋子的什么都有。然而,数我最最不幸,混乱之中挤丢了至关重要的“小菜卡”。偏偏家父当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特别需要以菜代粮;老母亲因脑溢血,风瘫在床五六年,不吃蔬菜,便秘就会加重,可谓雪上加霜。“无菜之炊”叫我这个小当家如何是好?
在南汇县大团中学任教的大姐,不得不向学生家长求援,用高价购买自留地里种植的蔬菜,自己畜养的鸡、鸭、鹅;在上海师范学院生物系就读的二姐,把做过解剖实验的青蛙、兔子、鸟类等“教学工具”讨回来供全家人“开荤”;远在千里之外北京师范学院就读的三姐也寄来了用她“副食品本”购得的豆腐粉,让我们可以自己做豆腐、豆浆。经过三个姐姐的努力,渡过了难关。
忆苦思甜,如今“小菜卡”早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为收藏家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