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英
天冷了就会想办法让自己不冷。
小时候,在教室里上课,不让老师看见,手放在嘴边哈气,手就有几秒钟的暖,也舒心;两只脚呢?脚趾头冰冷,感觉没有了知觉,又不敢用力跺脚,怕影响老师讲课。好不容易,熬到下课铃响。十分钟的课间休息,每个人往教室门口冲,都朝着有太阳的地方跑。对面教室的墙根朝南,阳光一来就照在那里,我和同学们排了队站过去,你挤着我,我挤着你,挤来挤去,也就忘记了寒冷。
那时候想:老师,难道不冷吗?
寒假里碰着了阴雨天,太阳不出来,问题就大了。母亲烧早饭特意烧了两把花萁柴,水开了,火熄了,母亲打开脚炉盖,柴仓里捧几把掉落的花铃壳放进脚炉做炉底,再用火钳从灶膛里抄出还红着的余烬放上,盖上盖子,余烬慢慢渗透花铃壳,脚炉就暖了。我和妹妹一起写作业,两人各一边,脚炉放桌下,两双脚共一个脚炉。暖身先暖脚,脚暖了,我们的身上也暖了。
后来,母亲还给脚炉量身定做了一个窠。脚炉窠是一个四周围拢、顶上敞开的圆形柴窠,它们是用稻柴做成的,是一圈一圈地圈上去,圈到比脚炉高出一段距离后再收口的。脚炉放进窠后,脚炉里出来的热量就不易散去,脚炉暖的时间就长了一倍。那时,没有去多想这是为什么,总觉得花萁柴、脚炉、脚炉盖,像个系统工程。保暖,母亲比我们有办法,但不是为了她自己。
我烘着脚炉问母亲:阿妈,您不冷吗?母亲说:手脚不停就不会觉得冷。见我狐疑,母亲又说:不相信,你试试。我就开始帮母亲做事,扫地、抹灰,桌子凳子摆摆正,被子衣服叠叠齐。烧饭了,我又去帮母亲搬柴、烧火;吃饭了,帮着端菜、盛饭,跑来走去,走去跑来。忙完了家务活,我又去踢毽子、跳绳;造房子、跳皮筋。如此忙碌,确实忘记了寒冷,手脚也确实不会冻僵了。
父亲给我们寻暖的办法是讲故事。
父亲说,从前有个地主抱着手炉、烘着脚炉、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他与他家的长工打赌,让单衣单裤的长工,在田里顶着西北风干一天活,谁先说冷,谁就输,长工输了,扣一年工钱。你输了呢?长工问地主,地主说:你要什么给你什么。长工真的干活去了。
结果呢?我问父亲,父亲呵呵地笑,结果么“冻死小乖人”。地主在等待中打瞌睡,醒来脚炉手炉都凉了,鼻清水拖了一尺长,而长工在地里挥铁𨱏坌地,浑身热烘烘。所以,在我们这里,冷是冷不死人的。
我瞪大眼睛听完了故事,父亲问:你懂了吗?我点头:懂了。